玄幻武者异世界
繁体版

第4章 教育学4

    三、德育的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四)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组织的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六)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第一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理念,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功能)

    (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三)班主任是联系班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四)班主任是沟通学生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五)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三、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1.基本任务:带好学生,教好学生

    2.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首要任务: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4.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除了以上任务之外,教师还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自立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3)指导本版班委会、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

    四、班主任的职责

    (一)教育学生的职责,班主任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好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管理班级的职责,班主任要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好班级的良好秩序

    (三)组织班集体活动的职责,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文体娱乐之类的活动

    (四)协调其他教育者的职责,班主任要经常与任课教师

    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前提和基础,首要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个人及其群体关系以及学习生活情境。

    (二)中心环节,首要任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优秀生: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鼓励弥补挫折。中等生:重视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根据中等生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个别教育。后进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动机,长善救失,提高自我效能感,抓反复反复抓。

    (四)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五)操行评定,对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的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或者具体的活动计划,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七)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学生的个人信息档案。

    (八)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向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

    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述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都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都是对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都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都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

    3.活动内容上的实践性

    4.学生在课外活动上的自主性

    5.活动内容上的广泛性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科活动

    (三)科技活动

    (四)文学艺术活动

    (五)体育活动

    (六)社会公益活动

    (七)课外阅读活动

    (八)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三)个人活动

    四、课外、校外教育的实施要求

    (一)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规划性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拓展知识:课外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

    2.教师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

    3.教师要调整和学生的关系

    4.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5.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

    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二、社会教育,社区、各种教育机构以及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形成的一掌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互访、建立通讯联系、定时举行家长会、举办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的相互联系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教育精密的衔接、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教育间互补作用,加强教育效果。

    模块二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为对象,具体则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三、心理学的意义,只要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理论意义: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表现,以便于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有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心里状况,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概念

    二、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1.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2.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三、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和观察力。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

    (二)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尊卑、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

    4.引导嘘声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一)识记

    2.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根据材料外部联系识记)和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内在联系识记)

    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更佳

    (二)保持和遗忘

    (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著名的遗忘曲线,指数型衰减趋向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2)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的长时间保持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7)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8)情绪和动机

    (三)回忆或者再认

    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

    在头脑里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他与再认最大的却就在于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阻止复习。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复习方法要合理;复习量要适宜。

    (三)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教会学生善于利用回忆的技巧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排除回忆过程中的干扰。

    第三节想象

    一、想象的含义

    拓展知识:表象,指的是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有关事物的形象。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第四节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其特征有间接性、概括性。

    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语言训练;发挥思维定势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五节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的分类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产生条件:强烈的、新异的、变化的、对比的、起指示作用的刺激,人的主观状态。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注意的高级形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力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三)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防止外部干扰;讲究教学艺术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意志力;调动多种分析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情绪情感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则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第二节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一)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强烈、狂暴和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二)心境的变化

    (三)反抗心理。

    第三节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良好情绪的标准

    二、中学生的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

    (二)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第四节个性心理

    第一节需要、兴趣

    一、需要的概念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求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底部的1234属于缺失需要,567属于成长需要。

    记忆口诀:李(生理需要)安(安全需要)蜀(归属与爱的需要)中(尊重需要)求(求知需要)美(审美需要)食(实现自我的需要)

    三、兴趣

    (二)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兴趣对学习起着促进的作用。

    (三)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及时反馈;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的概述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则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和心理品质的概括。

    (2)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无止境,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技能和嫩合理的发展不同步。

    二、加德纳的多远智力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三)学生认知差异的意义。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应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和营养;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五、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培养。根据能力发展的特点,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创设有利于能力发展的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第三节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一)性格

    2.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遗传的有限作用;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3.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

    (2)多血质,感情丰富、外露但不稳定

    (3)粘液质,情绪平稳,表情平淡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

    3.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3)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

    (4)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因素。权威型家庭最好;专断型家庭;溺爱型家庭;忽视型家庭。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学校教育因素

    (六)个人主观因素。社会上的各种影响,首先要被个人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对个人的性格产生影响。

    模块三教育心理学

    第一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从出生起、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心理变化,是个体对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作用下,身体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和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者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2.定向性和顺序性:心里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

    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可以根据进行的速度或者最终能到达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是起止时间、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不一样。

    二、学生心里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童年期相当于小学,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四年级10—11岁,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二)少年期相当于初中

    (三)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对于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甚至没有。

    第二节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开始出现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的思维开始萌发;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思维的片面性,泛灵论,守恒概念没有形成

    3.具体运算阶段(7--11):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去自我中心,出现了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二人格发展与教育—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理论内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培养信任感、体验感

    2.自主感和羞愧感(1.5--3),培养自主性、体验意志的实现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培养主动性,体验目的的实现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发现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繁殖感和停滞感(30--60),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自我整合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二)教育的意义

    埃森克里森理论的教育意义:他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想要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应多给予鼓励和肯定。

    中学阶段儿童主要面临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允许学生对未来进行不同的规划,鼓励其进行多种尝试。

    第一节学习的烦恼

    一、广义的学习:包含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者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化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1.人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个体经验,而且要掌握社会经验,动物的学习缺乏社会性,只是一种个体行为。

    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3.学习引起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区别: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下作用理论

    1.四个概念: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条件刺激,巴普洛夫的狗狗摇铃刺激唾液分泌实验

    2.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泛化和分化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

    分化:辨别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并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

    (3)恢复

    (二)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通过尝试错误,在刺激情境与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桑代克将饥饿的猫关进铁笼

    观点:1.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需要中介。

    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4.尝试错误的教育意义

    (1)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的消极结果(效果律)

    (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行为分类,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2.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所以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正强化是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过程

    负强化是取消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其分为逃避作用和回避作用

    (2)消退:有了反应,但是没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发生概率将会降低,称为消退

    (3)惩罚:呈现性惩罚(行为之后呈现厌恶又刺激),取消性惩罚(行为之后取消愉快刺激)。

    3.理论应用

    (1)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2)行为塑造

    (3)行为矫正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学习的分类:参与性学习,替代性学习(也称为观察学习,人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

    3.强化的种类: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