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繁体版

第46章 人是故乡美

    没一会,池塘里的鱼儿,看到了水中有人投放“美食”。正当它们饥肠辘辘时,面对如此美味的“诱惑”,这些鱼很快就“围拢”了过来。

    看到水面上冒出来的气泡,杨高知道,鱼儿已经在集体“进餐”了,这也是抛网的最好时机。

    杨高从地上拿起抛网,用左手把网线移到右肩膀上,做好了抛网前的准备工作。

    然后,他右脚向前弓着,左脚在后蹬。

    只见他把抛网稍微转到身后,一甩手,抛网在一瞬那间,便通过惯性的作用,快速的冲向鱼塘……

    顿时,抛出的渔网在空中形成一个大大的“圆圈”。

    从渔网在空中形成的圆圈状,据知道杨高他能把网抛出这样的水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成的。

    杨辰记得,初读中时,老师在上物理课的时候,曾经讲到过:“一根线性的物体,当它呈圆形时,其面积是最大的!”

    杨高的鱼网坠子一落到池塘的底部,水面上就出现了不断涌起了阵阵“水花”。

    这是水下面的鱼被杨高撒下的“天罗地网”给罩住了。

    很快,套在他右手上的网绳就传来了信息,抛网有了不小的动静。

    “好,有大家伙被网住了!”

    杨高本能地说了一声。

    在还没有拉紧绳子收网时,杨高就能通过池塘的水花大小。还有,网绳被鱼碰撞鱼网的力道,他就能判断出网里面的鱼,是大还是小。

    随着杨高手中的绳子慢慢收紧,被网住的鱼也愈发挣扎得厉害。

    只是,杨高并没有马上地把抛网拉出水面。

    他到底在等待着什么?

    现在已经临近傍晚,时间可不早了啊!

    家里还等着拿鱼回去煮来吃呢。

    “杨高哥,你干嘛不拉网了呀,家里面可是在等着你网的鱼回去吃晚饭呢?”

    此时的杨辰,倒是有点急不可待的样子。

    可是,杨高好像没听到杨辰对他说的话一样。

    只见他扭过头来,看着杨辰说道:

    “急事慢来,拉网不差这一、两分钟的时间。现在正是鱼在水下慌忙逃窜的时候,要等到它们都钻进底部的网兜时,这个时候你再慢慢地收紧绳子拉网。此时,被困在网中的鱼一条也逃脱不掉。”

    听到杨高这么一说,杨辰觉得自己在无意中又捡到一“招”。

    这也让杨辰再一次领悟到,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掌控恰当的时机,把握合适的分寸。这对于做成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也是至关重要的。

    果然不出所料,杨高这渔网一抛,就一锤定“乾坤”。

    也难怪,杨高刚到鱼塘边时,杨辰就看到他很淡定,有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原来,对于这样的“网鱼”,他心中早早就有一种“胜券在握”的自信。

    杨高网到的这些鱼,把一个大脸盆堆得满满的,看上去至少有十多斤重。

    被网到的这几条大鱼,被放到大脸盆里面时,还是活蹦乱跳的。

    有三条还直挺着粗大的腰身,硬是从大脸盆里跳了出来。

    它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上一秒自己和同伴们还在追逐打闹,玩着游戏,

    谁知道,下一秒,就被莫名其妙的弄到了池塘的堤岸上来。

    岸边上可不是它们的世界!

    可是,它们并不甘心啊。

    它们,从小到大都是“海军”,而不是“陆军”!

    那三条跳出来的鱼,一条是草鱼,一条是鲤鱼,还有一条是鲢鱼。

    这条草鱼,身体粗圆壮实。

    一眼看上去,这条鱼,就像是一艘“潜艇”一样,躺在它陌生的地面上。

    也许凭着自己身强力壮,或者是平时在水下横冲直撞惯了。

    此刻,却躺在这儿,它还是不甘心地蹦跳着……

    阳光照射在它洁白的鱼鳞上,反射出一道道银光。

    鲤鱼的“力道”不是很大,但是,跳跃却是它的“强项”。

    要不然,也不会有“鲤鱼跳龙门”这一说法。

    而在此时,它跳的不是“龙门”,而是脸盘!

    鲢鱼呢,平时在水里可是“跳水冠军”和“跳远冠军”。

    如果你是用拉网到水中去捕鱼,就算你是八十厘米到一米的拦网,它一样能轻而易举的“飞”过去。

    现在,它落到了杨高的手里。就算是再插上“翅膀”,这时,它也飞不起来了。

    ……

    今晚的菜肴,不用说,肯定是很丰富的了。

    网完鱼回来,杨高一刻也没有停歇下来。

    他把这一大盆的鱼整好内脏后,然后再把鱼砍成一块块的放进另外一个盆子里。

    接着,他把鱼放在一个大塑料盆里。

    然后,他再把盐放进去搅拌均匀。

    这样,等到烹饪的时候,煮熟的鱼肉才会更进味,吃起来则感觉到鱼肉和鱼汤会更加鲜美。

    今晚料理的这只大阉鸡,杨高打算把它用来做“白切鸡”。鸡肉砍好后,再配上沙姜和白芝麻香油做蘸料。

    这种自己散养的土鸡,吃到嘴里,定会香气四溢。

    杨高网到的鲤鱼和草鱼个头也足够大,鲤鱼拿来做红烧,草鱼用来熬一锅鱼汤。

    为了增加花样,杨高还做了一个韭菜煎鸡蛋。

    今晚家里有人来,光吃饭肯定过不了“关”。

    乡下的风俗,无论你的餐桌上的菜肴再多。缺少酒来叙旧助兴,反而显不出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既然桌上要喝酒,炒一大碟花生米是少不了的。

    “杨高,你煮那么多菜,吃得了吗?”

    爷爷打趣地说道。

    “二叔,今晚的人不少,连你们算在一起,有十个人呢。”

    杨高告知了爷爷一下,今晚吃饭的人数不少。

    杨高是大伯家中的老大,他下面还有五个兄弟姐妹。

    大伯家三男三女,杨高是大哥,他比杨辰大三岁。

    别看杨高的年纪不大,无论是做农活,还是烹饪。再到弄吃的水准,每一样,也都能够拿得出手。

    今晚,哥哥杨高做“大厨”,妹妹杨燕就打下手,帮助哥哥烧火。

    几个人前前后后,忙乎了将近两个小时。

    丰盛的鸡肉、鱼肉摆满了一张大圆桌。

    桌子太大,白切鸡分为三个碟子。

    草鱼煮汤分为两个大盆来装,每个汤盆的口径三十多厘米大。

    香煎鲤鱼,也是分成三个碟子,交叉摆放在桌子的三个不同位置。

    花生炒了两碟,主要是放在一些喝酒男人的前面。

    有了一大盆的鱼汤,青菜汤的盆子就稍微小一些了。

    青菜汤是用煮白切鸡的高汤来做底料的。

    鸡汤里,再放上一些苦麦菜来“清火”。

    为了增香,青菜汤里也配有韭菜放在里面一起煮。

    家里来了人,除了桌子上有肉菜之外,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无酒不成礼仪”。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伯父已经到商店,买了两斤半的米酒回来。

    用来盛装米酒的是那种铝制的“军用背带式水壶”。

    平时,大伯一家人到远一点的地块去劳动,就是用这种水壶带上凉开水出去的。

    主要是这种水壶携带方便,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经久耐用。它不仅可以用来装开水,也可以用来装酒,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