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繁体版

第45章 游子归来

    下了班车后,爷爷把行李放在肩上担着。

    他边走边看,向路人打听着哪里有商店。

    “爷爷,你还打算去买什么东西呀?”

    杨辰一时想不起,爷爷要到商店去干嘛?

    他又不是一个抽烟的人。

    如果说是“烟枪”的话,说到商店买一包烟那倒是说得通。

    “从乐慕街到弦锣村老祖居,还有十公里远,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要到家了,几个家庭的小孩子那么多,我们总不能空着手进去啊。”

    爷爷说出了他要找商店的理由。

    两人东弯西转,走了好几分钟,才找到商店。

    他对着商店老板说道:“给我来二十颗硬糖吧,一分钱一颗的那种。”

    爷爷好像对糖果的价格了如指掌似的。

    “爷爷,到别人的家里去做客,还是买这种两分钱一颗的‘高粱怡’软糖比较好吃一点,口感软糯香甜,又有面子。”

    老板娘当然想推销这种价位高出普通硬糖一倍的软糖。

    “不用了,就要我刚才跟你说的那种硬糖。”

    爷爷说完,就把两毛钱随手递了过去:“要二十颗吧。”

    “爷爷,几家人有二十个小孩子吗?”

    “怎么没有,三家人,哪家不是五、六个小孩的。大一点的就不分糖果了,小一点的才分。我是考虑到有隔壁邻舍的小孩子在场,到时,要是糖果不够分就不好了。”

    “那你不可以多买几颗吗?留下一点余地也好啊。”

    “买多了也是浪费,你以为不要钱买的吗?糖果又不可以当饭吃,只是表面上做一下‘人情’而已,给小孩子高兴一下。”

    “我的好爷爷,真不愧是做小生意的料。当节约的就节约,该花的就就花,不该花的就尽量不花!”

    杨辰算是再次领教了爷爷的精打细算和良苦用心。

    积沙聚塔,滴水成河。

    任何一个伟大成就的取得,无一不是从小事小节做起的。

    ……

    回到弦锣村老祖居已是下午的五点多钟了。

    住宿的地点,自然是大伯家了。

    因为,他是这里的“老大”。

    昨天晚上,爷爷和杨辰住在大米厂二伯父那里,他在家里排老二。

    二伯父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在村里面,有一个五叔,名字叫做国凭。

    老大国琪,老二国励住得比较近,两家相距也是五十多米这样。

    老三,即五叔。他住在离两位哥哥有三百多米远的西南方向。

    看到爷爷和杨辰来到自己的家里,大伯娘碧珍满脸堆起笑容:“二叔,杨辰,进屋里坐。天气热,先歇一下再吃粥吧。”

    大伯、大伯娘家里的生活虽然也不富裕,但是她还是显示出主人待客的那份热情。

    都是同宗的兄弟,把来人称呼为客人,就显得有点“见外”了。

    可是,按照他们这里的老规矩,人一旦进了别人家的门口,就算是客人了。

    何况,爷爷和杨辰又是远道而来。

    爷爷坐在竹椅子上,一手拿着葵扇摇着,一手拿着毛巾擦汗。

    此刻,就是天气再热,也难于掩饰他心中的喜悦。

    他带着微笑向着大伯娘碧珍说道:

    “都是自家同宗叔侄兄弟,太客气就见外了,还是随意一点好。”

    大伯和二伯家的几个小孩子,看到叔公从口袋里拿出了糖果。根本就不用叫,他们停止了正在进行的“过家家游戏”。只听见“呼”一声,小孩子一下子全都围拢了过来……

    “叔公,我要吃糖,我也要一颗糖!”

    爷爷的还没有完全张开,五、六双小手就齐刷刷地把他的手掌掰开,生怕自己抢不到糖果。

    “每个人都有,不要抢!”

    爷爷面带微笑劝告着掰开手掌的男孩子。

    女孩子个头小和力气也稍微逊色一些,自然抢不过大一点的哥哥。

    爷爷的手刚松开,就有一个力气大一点的小男孩伸出手抓起了两颗糖,他转身就跑到远处去独自“享用”了。

    旁边暂时还没有抢到糖果的女孩子委屈的带着哭腔:

    刚才那个剑明哥哥手里拿了两颗糖跑了——

    “他不给我吃糖!”

    说完,她就“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爷爷见状,就转身走到她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说道:“小妹妹,别哭,叔公口袋里还有糖果呢……”

    说完,爷爷把一颗糖果放到她的手中。

    她用手接过糖果,瞬间便破涕为笑。

    她用衣袖抹去眼角的泪水,对着爷爷说了一声:“谢谢叔公。”

    然后,她就高兴地离开,跑去找她的同伴玩耍了……

    孩子们刚散去,大伯就从田里劳动回来了。

    “二叔、杨辰,你们到这里有多久了?”

    “到了有半个小时了。”

    “家里的国平和丽荣还好吧!”

    “我爸和我妈好着呢,他们遇到有好菜时,还会喝上二两酒呢,每餐也吃得两碗满满的饭。”

    杨辰抢着替爷爷回答着大伯父对自己父母的关心和问候。

    大伯顾不上把身上沾着泥巴的衣服换掉,他一边抽着自己卷成“喇叭筒”的旱烟,一边对着大伯娘说道:

    “碧珍,你安排好今晚的菜谱了吗?”

    “我叫杨高去烧水了,等下就可以先处理一只大阉鸡了,有六、七斤重呢。”

    “二叔好久不下来我们老祖居这里了,何况他这次还把杨辰一起带下来。我正琢磨着多做几个菜,到晚上,再让他俩喝上几杯酒。”

    大伯对这爷孙俩的到来,显得很高兴。

    大伯、二伯以及五叔他们这几家人由于分到的旱地和水田不少,每年收获的稻谷和其他旱地作物种植的杂粮人都吃不完。

    多余的粮食除了拿到街上卖一部分之外,家里也养有猪,以及不少的鸡鸭鹅。

    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上。

    要说大伯家里面,虽然大钱拿不出来。但是要解决全家的温饱和小孩子的上学读书,还是没有问题的。

    杨高料理好了阉鸡以后,大伯娘又吩咐他,再到自家的鱼塘里去撒网。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多几个菜谱。

    她要好好的款待一下这两个远道而来的爷孙俩。

    池塘里养殖有草鱼、鲢鱼、大头鳙鱼和鲤鱼等四大家鱼。

    至于,像塘角鱼、泥鳅、蓝刀鱼等杂鱼一般是打不上来的,只有等到清塘时,才能将它们全部“一网打尽。”

    杨辰和爷爷去网了几次鱼,对网鱼或是捞虾之类的事情慢慢产生了兴趣。

    现在,他听见杨高说要求网鱼,也想跟着去看看。

    “杨高哥,我跟你去塘边,帮你拿鱼。”

    “好呀,我正愁没帮手咧。”

    来到自家的鱼塘边,杨高来到一个没有树枝和杂草的地方。他对池塘周边和水下的情况自然很熟悉,在哪里抛网最合适,他早就心中有数。

    只见杨高从一个小塑料桶里,拿出了用饭团、玉米粉和米糠捏成的“诱饵”抛到池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