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上的钟声
繁体版

第299章 二叔扬场

    有一天,宋明和方晴在学中国现代文学,里面有不少文章都与乡村有关,边城,白鹿原,高密红高梁,右岸,桑干河,平凡的世界,人生,活着,小二黑,倒霉大叔……

    方晴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文学基本上就是乡村文学。

    乡村是什么?乡村在我心中的印象是分裂的,一边是田园牧歌,平和悠闲。一边是边远荒野,粗俗鄙陋。

    田园牧歌更多的是从一些古典诗歌散文中建立起来的文学乡村印象,粗俗鄙陋更多来源于她的亲身体验和现代小说。这里且不说粗俗鄙陋,但肯定不是平和悠闲。这里的人们如同那一群群奔忙的蝼蚁总是在最底层的生存边缘挣扎着焦虑着,匍匐在太阳底下的黄土地上卑微的活着。

    同样是乡村,为什么会给人如此分裂的印象呢?难道古时的乡村就比现在的乡村生活得更康乐吗?

    方晴双手托着下也望着窗外凝神沉思着。

    宋明说,你一个小姑娘,有吃有喝的想这磕碜的问题干嘛呀?

    方晴说,这就是我读书的乐趣啊,能让我想出个有趣的问题来。

    宋明说,咱想出个问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考咱想出的问题?

    方晴说,宋明,我觉得,读书不应有目的去读,读书的目的应该就是读书本身。就像人活着的目的不是功名利禄,人活着的目的应该就是人本身。

    宋明不想和她辩,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说,方晴,这是烟火人间,咱现实点好吧?

    方晴也不理宋明,继续托着下巴望着窗外的天空冥想着,宋明也继续在书上批划着考试要点。

    方晴忽然顿悟般地跳起来对宋明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宋明怔怔的看着她问,你知道什么了?你发现新世界了?

    方晴说,我知道为什么那些人把乡村写的那么美好了。

    为什么呀?

    方晴说,这些写乡村的人,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农民,他们都是站在乡村之外看乡村,更多的是把乡村当做一处休闲的风景,或者当做逃避现实矛盾的心灵慰藉。所以他们描绘的乡村,更多是文人的乡村,文学的乡村,诗意的乡村,精神的乡村,审美的乡村,而不是农民的乡村,现实的乡村,真正的乡村。站在乡村之外观照乡村,乡村是优美的,深入到黄土黑泥里看乡村,乡村是粗陋的。

    宋明说,你站在文学的角度这么看乡村,还真有些道理。但我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乡村,我认为乡村的美与丑善与丑并不真正由乡村自己决定,她总是被迫着被整个社会和时代所定义。如果地广土肥政治清明,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乡村就是美的,善的。相反就可能成为丑的,恶的,极具破坏力的。

    不可否认乡村是处于社会生态链的最底层,各个阶层都要从她身上获取营养。发展工业需要从乡村获取原始积累和廉价劳动力,城市发展需要从乡村获取土地和生活生产资料,大灾大难大战更需要乡村承担大后方的作用,提供巨大的人物财空间等资源支持。总的来看,只要能让乡村休养生息,老百姓就总有办法活下去吃饱穿暖。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各社全阶层对乡村榨取过多,以致世上最勤劳的人是农民,但最穷苦的人也是农民。所以,从来没有哪个农民真正愿意当农民,真正喜欢种地。因此,乡村的善本质上是一种不得不善,是羊的善,是无力为恶的善。

    方晴说,其实,任何阶层的人都有它特有善和恶,羊的恶是同类的羊角相向,虎的恶是山林震慄血流成流,最恶应是狼的恶向下吃羊,向上食虎,中间同伴相残。

    宋明问,你的比喻倒也有趣。那市民是什么动物呢?

    方晴想了想说,在羊和狼之间吧。牧羊犬怎样?

    牧羊犬?那为什么不可以是狐狸什么的呢?

    什么狐狸?亏你想得出。方晴瞪了宋明一眼。

    宋明恍然说道,哦~对,那不能。要不,某人岂不成狐狸精了?

    你才是狐狸精大尾巴狼。方晴追着宋明打闹着。

    晚上宋明刚回到宋庄,正准备去村委大院上识字课,华铮的母亲一瘸一拖地拄着拐杖来找宋明的父亲。

    华铮的母亲说,我今个来,求你做个公道,给他二叔家过个话。要是对我永有什么意见就直说,别天天这么隔应人。

    坐下说,这又是怎么了?宋明的文亲问。

    唉。要说这事个是什么大事,可就是隔应人。

    华铮的母亲说,这不,华铮这孩子也老大不小了。我这几天想趁农闲时间给他张罗几床被子。

    屋里光线不好,我就在院里走线。可我只要铺开被套衬上棉花做活时,你二叔就上房子扬麦子,风一吹,吹着我家满院子都是麦芒麦壳土灰碎渣渣,被套上棉花上落一层。

    我一收起来,他也收工。我要是铺展开来,他就开工,明摆着冲着来的。

    华铮他爹不愿找事,我们就搬到屋里,他们却更加有恃无恐。专门趁南风吹时扬麦子,那土灰隔着我们的窗户荡落到床上一层。真是太欺负人了。

    宋明一听很生气,说,走,找他去。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宋明的父亲拦住他说,你去找人家说什么?你能管得了人家扬场吗?

    宋明说,至少不能都扬到人家院子屋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