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
繁体版

第二百六十八章 迎亲

    第二天早上,一般都是客来的日子。

    村里大部分邻友或者不是很远的亲戚,这一天都会上门,只有一些隔得比较远的远房亲戚,会在第三天赶来。

    当然了,村里大多关系好的亦或者主家亲戚,在第一天开始忙活准备的时候就会来帮忙。

    周洋家里亲戚不是很多,因为他们家是好几十年前从其他省迁入进来的,所以在本地本家亲戚并不多。

    但经过几十年的相处,在长箐亦或者附近的村子中,大家相互结亲,这样一来亲戚也是不少。

    而且今天周洋家里的客人并不少,虽然周家本家并不多,但周洋母亲外家亲戚来的人不少。

    剩下的客人,基本都是本村亦或者附近寨子的邻友。

    要是放在以前,周洋家里绝对不会有那么多客人。

    因为在上辈子,周洋结婚的时候,张安也在,那会儿来人连现在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但现在看到这么多人,其实大家也都不奇怪,心里也清楚是何由来。

    一方面是因为周洋家最近两年来,家里头条件越来越好,可以说是村里过的比较好的那一批。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洋本人的原因,因为他现在是个厨子。

    村里能掌大锅的厨子不多,张建忠算一个,周洋算一个。

    以前周洋不在家,所以没法子帮到别人,现在周洋回来了,村里谁家有什么大小事情,周洋张安几个年轻人都喜欢上门帮忙。

    就连附近的几个村子,有人家办酒席都会来找请周洋去帮忙。

    村里不是没有厨子,但大多厨子做大锅菜,都是调料放进去,炒熟完事。

    所有的菜吃到嘴里都是一个味儿,那就是调料的味道。

    真正有功夫的厨子不多,附近的几个寨子里,张建忠算一个。

    现在周洋回来,毕竟是在学校里经过系统学习过的,周洋自己也用心,手上也算是有真功夫。

    一开始回来的时候,大家觉着周洋年轻,即便会上几手也应该不多。

    但做菜这玩意儿,想要检测出来是最直接了当的。

    经过几台事情之后,大家都知道,周洋这个小伙子虽然年轻,但手上的功夫可是实打实的。

    所以到后来,上门来请他去当主厨的人越来越多。

    周洋也是个爽直的小伙子,村里有事的人家,不用别人上门来喊,他们几人就自己找上门去了。

    而附近的寨子里,别人找上门来,周洋即便有事情,也会推掉先去帮忙。

    所以这两年他们家到处帮人,留下的都是大人情。

    现在周洋结婚,大家知道有这回事,一个个都赶着上门来帮忙。

    所以周洋家里上门来的客人多,没有一个人感到奇怪。

    再一个,现在这个年代,不管是亲戚,还是村里的邻友之间人情味儿比较重。

    不像后世那样,人情味儿越发淡薄。

    张安是亲眼见过,几十年后的那会儿,有些人家办事,席面摆好,上好了菜却是没一个人上门。

    张安印象最深的一家人,是长箐村里的,因为大小儿子学习可以,考上了大学,最后都在外面工作。

    由于长时间没有回村,村里谁家有什么事情他们家从未上门帮忙过。

    到最后他们家老头子去世,上门帮忙的人一个都没有。

    那时候在外工作的那两个儿子才慌了神,要是一直这样,恐怕到出灵那天都没有人会帮忙把他们家老父亲送到山上。

    那时候他们兄弟俩连夜抱着烟酒挨家挨户上门请人,一个个的去赔笑。

    即便如此,第二天来帮忙的人也并不多。

    从那事儿起,他们家兄弟两人,不管村里还是附近谁家有事,请假都必上门去帮忙。

    对于这样的事,这肯定不是个例,不管在哪儿肯定都有。

    所以在村里,人情来往这个词说的好,就是要有来有往。

    谁家头上都会有事,你不去帮忙别人,到你有事的时候,别人也会干看着。

    到了中午,准备开席的时候,负责给大家倒酒的黄明苦着一脸来找到张安。

    “安子哥,酒桶里的酒都倒完了,还有几桌人没倒上,咋办。”

    倒酒的活计并不麻烦,相反还有些轻松。

    只需要提着酒桶,挨桌给大家倒酒就成。

    但现在,黄明觉得这差事有些不大好办。

    因为主家把酒全部交给了他,现在倒完了还有好些客人没倒。

    要是因为这个事情,影响到别人对周洋家的印象,那说起来算是他没把事情办好。

    而张安一听就有些发懵,周洋家里昨天可是准备一百多斤白酒。

    就算是昨天倒了一些,但也没倒掉多少,怎么今天才中午这一顿就不够用了。

    上次他跟苏颖结婚的时候,一顿也就用掉一百来斤白酒。

    “三桶酒你都倒完了?”

    张安还以为是黄明没找到装酒的酒桶,所以问了一声。

    “可不止三桶,三桶半都倒完了”

    听了黄明的解释,张安大概知道了怎么回事。

    原来张安家里上次摆席的时候,因为是农忙时节,所以大家都是尝了一点就打住,并没有放开喝。

    但现在,寒冬腊月的季节,田里地头没什么活干,大家都闲坐在家。

    再加上冬天有些冷,这种时候喝上一些也能稍微御御寒。

    而且在长箐这一带,男女老少多少都能喝一下。

    所以黄明去倒酒的时候,不管是男女老少,大家都摆着碗给倒上一些。

    有些喝的比较厉害的,现在没什么事情忙活了,就敞开了喝。

    而且现在酒桌上只有散白,并没有啤酒什么的,所以这酒的消耗量就大了起来。

    所以基本黄明走到那一桌,都倒出了不少酒。

    最后还没走完一圈,黄明发现怎么酒桶里面都空了,这才赶紧过来找张安想办法。

    其实这事也不怪黄明,毕竟桌上每个人都把碗摆出来,他总不能只倒一点,或者说不给人家倒。

    这事说起来也算是个乌龙,周洋家里根据张安上次结婚的时候,用掉的酒来准备的。

    这一次还稍稍多准备了一些,但是没想到喝酒的人比较多。

    其实在这之前,不管谁家摆席,酒桌上都是一桌两斤散白,然后桌子上自己去分,没了也就没了。

    但上次张安结婚的时候,就是摆开了让大家喝,只不过那时候农忙,大家没有放开。

    而这次周洋父子俩算着张安家没用掉多少酒,家里也不是负担不起。

    所以也就跟张安家一样,放着让人敞开了喝。

    这时候正好周双林从屋里出来,张安上前去大致说了一下。

    周双林一听那么多酒,竟然一顿都没倒过来,人也是有些发懵。

    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现在最关键的事情是要再找些散白回来。

    毕竟马上就要开始上菜了,这酒不能倒了一部分,剩下一部分不给,这样的话有些人会觉得主家瞧不起人。

    很快,周双林就找到了村里烤酒的王新华。

    现在想要买酒,从他们家拿过来是最省时间的。

    王新华本来在桌子上跟人准备划拳,一听说酒不够,就起身带着黄明跟张安回家拿酒。

    但他们家里剩下能喝的酒也不多,因为冬腊月的时节,大家闲下来都喜欢走亲戚。

    现在走亲戚最流通的两种礼物,一种是猪肉,一种便是白酒。

    因为买的人多了,昨天周洋家的酒也是在他们家拿的,所以现在他们家里也没多少存货。

    而他们家这两天刚烤出来的米酒或者玉米酒,虽然也能喝,但非常容易醉人。

    而且因为没有勾兑过,喝起来的口感会特别差,所以那种酒是不能拿来待客的。

    不过周双林跟张安也没想太多,有王新华家里剩下的那些散酒应应急就已经够了。

    到了晚上或者明天需要的酒,大不了等到下午的时候,让张安去镇上直接拉。

    只不过按照今天中午的节奏,两天的席面摆下来可能需要五六百斤散白。

    毕竟中午都是敞开了让别人喝,晚上或者明天总不能给人家一桌一个小酒壶,这样也说不过去。

    不过也是周洋家里现在条件好了不少,这点酒钱在别家算是不小的负担,但在周洋家里还不算什么。

    其实这也就是现在,大家都能喝,放到二三十年以后,家里办一场事情几天下来,可能两百斤散白都用不了。

    不过对于现在来说,不管谁家办的酒席,肉菜可以稍微少一些没人会说什么,毕竟大家条件都差不多。

    但这酒要是安排不到位,那很多人背后就会跟人说主家办事不行。

    可张安在脑海里稍微调换一下,也能够想通。

    现在办酒席,大家看中的是酒,很多人好酒,尤其是在村里这一带,会喝且能喝的人可不少,所以酒就成了酒席上的必备之物。

    但在二三十年以后,虽然酒用不了多少,但那时候烟也是一大笔负担。

    那时候正常人家办酒席,不说多长时间,前后三天的样子,光烟钱就得大几千甚至上万。

    中午饭过后,大家稍事休息,几个村里的嬢嬢跟周大嫂子就开始寻人。

    下午三四点钟的样子,迎亲的队伍就要开始出发前往女方家里。

    而今天的晚饭,也都要在那边吃,所以需要提前准备。

    东西倒是不用准备什么,毕竟大部分的东西在发八字的时候已经送了过去。

    这次过去要带的一桌上供的席,还有一条猪腿,带上一些烟酒糖就够了。

    对于去苗家接新媳妇,迎亲的队伍中,一般需要两种人。

    一种是专门唱拦门歌的,一般都是村里唱山歌特别厉害的嬢嬢嫂嫂。

    还有另外就是专门对付拦门酒的人,苗家拦门酒并不是说说而已。

    虽然他们摆的都是自己酿的花酒,度数倒是没多高。

    但这玩意儿属于越喝越上头的东西,而且量非常多。

    一般女方家族小一点的人家,可能拦门酒不会摆的太远。

    要是家族大的女方家庭,那拦门酒可不好解决。

    一切准备妥当,在老辈子一声吆喝后,迎亲队伍开始出发。

    这次因为没多远,周洋找了村长老叔家的马车,还特别给马的额头上跟马车上挂上了红布。

    而张平,这次就充当周洋的司机。

    一路上,张平勒着缰绳,让马儿尽量慢一些走。

    因为后面的大家都是步行,肯定不能放着马车往前跑。

    一个小时之后,大部队来到陈文文家里村口。

    果不其然,刚进入村子,整条路上就被一根长长的柱子给拦住。

    这便是拦门,现在要过的,便是女方家里拦门歌这一关。

    只见柱子那头,好些个穿着“呕切(呕欠)”的婶子已经开始路上拦着。

    村里几个嬢嬢见状,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走上前去。

    这时候女方家那边的亲戚就开始开口唱了起来。

    你方唱罢我登场,等到她们结束,周洋家里找好的婶子们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一脸兴奋的开口跟对方对起了山歌。

    对于她们来说,这是为数不多的爱好,平时闲着亦或者干活的时候都要吼两嗓子。

    现在有了对手,再加上又是喜气洋洋的日子,自然是放开了唱。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一直对唱了二十来分钟,女方那边的婶子们开心的笑着退了场。

    这算是男方这边把人家唱高兴了,已经过了拦门歌这一关。

    要是遇到某些地方的人,光这一关都需要个把小时,女的唱完男的唱,就是不让你轻松将苗家女儿接走。

    随后猫猫箐村里的几个年轻小伙子马上过来,把拦路的柱子抬开,放迎亲的队伍进村。

    刚到女方家门口的路上,就能看到一条条长凳从路上摆到家门口,摆了两排。

    而长凳上摆放的全是瓷碗,里面都倒满了酒,这便是拦门酒。

    对于本地这个拦门酒,张安觉得这简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习俗。

    因为男方这边喝酒的时候,女方家那边要出人陪着。

    人家喝一杯,自己那边也要跟着陪一杯。

    这也是为什么拦门酒药摆两排凳子的原因。

    随着主家喝了一声之后,村里早就请好来过拦门酒的人,开始走上前去。

    以前喝拦门酒,不管是叔叔伯伯,亦或者哥哥弟弟都有。

    但现在,喝拦门酒的人,基本都是年轻一辈。

    张安没急着上去,先让村里其他人给过过瘾。

    到最后不管剩多少,再由张安来兜底。

    现在张安的酒量越来越多,喝散白都能喝三四斤。

    对于这些度数不是很高的花酒,那更是不在话下,唯一担心的是肚子装不下。

    不过张安一点都不怕,有空间在,他一个人喝几桶都跟没事的人一样,只不过这风头没必要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