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士绅:我们中出了叛徒!

    李定国闻言心中思绪万千,仔细地思索起了金维新的计策。

    “殿下,白文选与殿下相交莫逆。”金维新沉声道:“只要朝廷和殿下下令,巩昌王等将士势必遵从调令,从贵阳回到昆明接受整编。”

    “刘文秀本部兵马不到万人,没了巩昌王等将士,他在贵阳孤掌难鸣,而狄三品、李如碧、塔新策、杨武、徐延威等人首鼠两端,刘文秀失势,殿下以朝廷的名义调他们来云南,他们也必定不敢抗旨不遵,罪上加罪!”

    “如此一来,十几万大军与刘文秀分离,他在贵阳就是无根之土,无水之源!到时候只需要一旨诏书,便可轻易将其调回昆明,解除兵权!除掉这个隐患!”

    “金太宰!”高文贵出言反对道:“若是晋王如此,刘文秀之患可除,可鞑虏若是南下,湖广、四川、贵州等地岂不是拱手让人!”

    金维新厉声道:“当断则断,不然反受其乱!”

    “晋王,刘文秀举止乖张,一旦让他彻底掌握了孙可望的旧部,那么必为社稷大患!”

    “现在必然快刀斩乱麻,迅速对孙可望的旧部进行整编,如此一来大明才有中兴之日!”

    “昔日,我晋藩将士只有四五万兵马,可是在晋王的领导下先斩孔有德,再割了尼堪的人头!若是我晋藩能够将孙可望的二十万旧部彻底掌握。”

    “有此大军在手,凭借晋王的能力,何愁鞑虏不灭?吴三桂、洪承畴等人若是敢轻入云贵,我晋藩将士便以手中的兵马迎头痛击!”

    “到那时,二十万雄兵在手,莫说是三蹶名王了,就算是一战歼灭鞑子主力也未尝不可!”

    李定国闻言双眼一亮,他之所以在两广兵败不就是兵马不济吗?要是能够彻底掌握孙可望的旧部,有二十万秦兵在手,那岂不是……

    “好,我这就上疏朝廷,请求告病。”李定国开口道。

    “等朝廷移驻贵阳的决策更改,我再上疏请求尽撤四川、湖广、贵州等地的兵马,回到云南接受改编。”

    “晋王高见!”金维新等人大喜。

    现在虽然孙可望转入了广西,云贵的局势要好上许多,但局势的好转就更适合南明之间的内斗了。

    刘文秀、白文选、马唯兴驻守贵阳,马进忠驻安顺,杨武驻武冈,徐延威驻辰州,李如碧、塔新策驻重庆,狄三品驻叙州。

    刘文秀、白文秀、马唯兴、马进忠等人抗清的意志不用怀疑,孙国主变成了丧家之犬这些人功不可没。

    而湖广杨武等人就更别提了,孙可望降清之时,湖广的明军进行截杀,杨武亲率大军砍了不少孙国主的家眷。

    历史上先是白文选、马进忠等将士被撤回云南,再是杨武等人奉诏从湖广返回云南,最后几乎成了光杆司令的蜀王刘文秀在清军长驱直入之时,被强令回到云南,解除了一切权利,在昆明闲住。

    晋王李定国作死行为单纯的归纳给孙可望的投清根本解释不通。

    孙国主其实是个可怜人,在笔杆子下投清之前他一无是处,所有的锅他一个全背了,投清之后,他的骤然变得无比重要,云贵失守这么大的锅还是他一个人全背了,主流的言论给人一种只要弄死孙国主,咱大明就能中兴的错觉。

    其实湖广、贵州、四川等地的兵马要是无条件听孙国主的,他还至于投清吗?

    历史上刘文秀、马进忠、冯双礼、马宝、马唯兴,杨武,这些孙可望恨之入骨的叛徒们,他们被撤回云南致使清军如入无人之境,怪得了孙可望的招降吗?

    归根到底,是李定国已经容不下刘文秀这个在西营中唯一能够挑战自己地位的兄弟了。

    在孙可望这个大哥投清的情况,李定国都能整死刘文秀,现在孙国主带着驾前军跑到广西,局势远比历史上的要好,所以还等什么呢?斗起来吧!

    李定国带领本部屯于永昌,上疏朝廷,请求解除自己的一切职务。

    很快,晋王的奏疏八百里加急的送入了昆明。

    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整个永历朝廷掀起了惊涛骇浪,马吉祥等人‘死谏’永历,要求朝廷留在昆明,而李定国的表态,更是在整个云贵掀起了巨大的风暴。

    有人忧愁,有人狂喜。

    除了一些顾全大局的人外,朝廷上对西营将士抱着根深蒂固的阶级仇恨的大臣们欣喜若狂。

    刘文秀现在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以及蜀藩了,他也是秦兵们免于清算的依靠,更是云贵地区支持孙可望的士绅们最后的希望,只要能够斗倒他,朝廷上的衮衮诸公们就能肆无忌惮的进行反攻倒算了。

    其实孙可望虽然名声很差,但实际上他一度获取了云南士绅的支持。

    士绅文人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已,其中有张煌言等英雄,亦有范文斗、洪承畴等无耻汉奸。

    孙可望等人入主云南之时,云南的士绅们大体是支持的。

    因为这些‘流寇’虽然可恶,但西军将士经过整编后,军纪严明。

    而沙定洲在云南大肆的杀烧抢掠,地主士绅不但家产、田地难保,就连性命都朝不保夕。

    在这种前提下,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支持孙可望这个‘贼寇’了。

    后面孙可望在云南大治,虽然借着沙定洲之乱,没收了大批士绅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孙国主和老百姓五五分成。

    但手中还有田锲的地主士绅们,孙可望也没有逼死,官四民六,土地产出孙国主得四成,地主得一成,老百姓得五成。

    总的来说,地主们至少生活有着。

    而在天下大势之下,满清鞑子烧杀抢掠,剃发易俗,云南士绅是非常害怕清军进入云南的。

    在沙定洲之乱时,满清一统天下之势已成,而云南内部又有沙定洲这个挨千刀土司在烧杀抢掠。

    等到孙国主经营云南有成后,不少云南士绅大喜过望,不仅自己性命保住了,而且头发似乎也不用剃了。

    原本朝不保夕的云南士绅,现在虽然收入大减,但好歹不用成天的担惊受怕了,于是他们纷纷赞赏孙可望。

    “只谓不复得见天日矣,谁知复有今日!乃不三四年而孙可望等革故鼎新一洗前辙,养民恤民,急图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