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创业艰难,从官渡之战开始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形势

    次日一早,田钧扶审荣坐上县牙,正式履有名无实的县令一职。

    其后用黎阳县令的印玺,任命李庙、耿并、赵伦等人。

    至于新入伙的李典,则格外受到田钧重用,不仅被任命为主记一职,更全权总揽荡阴一县军政。田钧亲自拟好委任文书,让探马飞报荡阴。

    此事,想必李典一定会欣然领命。主记虽然是小职,却也是门下五曹之一,信重之意,可见一斑。

    荡阴是兵家必争之地,关乎后勤、粮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田钧以为目下人才匮乏,只有李典最适合驻守。

    因此早在离城之际,田钧就亲口嘱咐李典:荡阴城日后无论是谁来任职县令,只要我不让你撤离,荡阴就是你的。

    李典对于田钧话中的深意自然十分清楚,因此从守卫荡阴的第二日起,就开始一系列备战措施。

    他一方面将城墙加高加厚,不仅将护城河拓深拓宽,还在南城外修筑瓮墙。

    另一方面,则是开始招募游离在荡阴周边的散兵游勇,编入部曲。又联系不曾撤离的坞堡大户,将因为洪水而流亡的百姓,都迁入城中。

    黎阳方面,田钧在将捷报递呈州府之后,开始正式经营县城。城中已然一空,因此并没有多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只需将精力投注在武备之事,对曹军的反扑防范于未然。

    值得一提的是,田钧曾有意表赵云为黎阳主簿一职,但赵云言辞躲闪,最终不了了之。等赵伦带书信要回冀州时,赵云便提出离去之请。

    田钧依依不舍,猜到赵云或许是听闻刘备已到邺城的消息。于是出言劝阻,说刘备早晚随袁绍出征曹操,何必急于求见。不如多立战功,日后也好与刘备相见。

    赵云颔首点头,听进了建议。

    三月十五日,斥候来报,曹军大将徐晃督大将宋宪、魏续,一共三营兵马,从白马渡河,来战黎阳。田钧人少,不敢派人半渡截击,于是曹军一路无阻,抵达黎阳城下。

    先是斥候探知时,荡阴方向李典有意派数百部曲前来支援,但被田钧否决。

    因为黎阳位置较荡阴而言,太过突出。又面对白马,在扼守北上官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曹操若对此城势在必得,凭田钧那点人马,着实不够填的。因此对于黎阳,田钧并不是非守不可。

    另外,曹操十分善用疑计,黎阳既然有徐晃在,未必荡阴城外就没有曹兵。保守起见,田钧不仅拒绝援兵,反而让李典警惕。

    徐晃扎营之后,并没有强攻黎阳。一连相安无事数日之后,才有所动作:他将三营兵马分置三门,唯独放开最重要的北门。

    李庙直言,这是徐晃借势凌人,有意逼田钧弃城。

    之后又收到其他情报:吕常回濮阳整兵之后,依旧进驻鹰洋渡,扼住要隘。讨虏校尉乐进沿黄河北上,对荡阴势在必得。

    其后,曹军动向如雪片一样接踵而至:

    建武将军夏侯惇从熬仓渡河,进驻射犬,与去岁新降曹操的河内太守魏种合兵一处,威凌获嘉。

    扬武将军张绣率所部人马北上阳武,有从延津渡河的意思。

    越骑将军曹仁进驻原武,有进取黄河对岸的汲县之意。中郎将张辽率部进入濮阳,北望黎阳。

    颖川太守夏侯渊进驻阳密县,魏武将军蔡阳自叶县起兵,换驻许县。而曹操亲领大军。开赴陈留。

    甚至兖州、徐州方向,吕虔、程昱、臧霸、孙观等人,都有动作。

    田钧明锐的意识到,曹操已经先袁绍一步,进行战场规划。

    “算成请看,曹军之布置,如同一支口袋。射犬、河内、熬仓、密县连成一片,乃是左壁。”

    田钧指了指草图上,被标注为兖州、豫州的地方:“阳城、许昌、己吾、陈留等地,形成兜底。”

    “整个兖州,程昱、臧霸等人乃是右壁。袁绍欲破曹操,只能从白马开始依次破关,其后有延津、原武、阳武,直到此处,只有此处曹操并未设防。”

    李庙定睛一看,见田钧指示的位置,名为官渡。他思虑一阵,先是点了点头,后又摇了摇头,表示不认同。

    “以公子的意思,袁曹将军决战的位置,当是官渡。此地如公子所言,深入豫州腹地,极其贴近许昌。”

    李庙摆手道:“袁绍虽兵精粮足,但观其部众,似乎不过尔尔。如果曹操全力防守,只怕袁绍攻不破前面营寨,如何能抵达官渡。

    再者,从官渡南下,就是许昌,一路无关无隘,袁绍若果真打到此处,必定中原震动。只怕关中、汝南、荆州等地,到时都要影从。”

    李庙之言,的确合情合理。但田钧比他却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田钧开了透视,知道曹孟德就是这么大胆,敢将袁绍一兜到底。

    “算成之忧不无道理,只不过,年初时衣带诏事件爆发,许昌被清剿了不少汉臣。只怕他们如今就算有其心,也已丧其胆,何来震动一说?”

    田钧语气十分自信:“试看官渡,恰好在黎阳与许昌中间,深入豫州腹地。袁绍囤住在此,粮道极其漫长,时时都有被断之险。”

    “曹操则不然!他虽粮少,却能就地取食,免除粮道之忧。袁绍虽广积粮草,却被威胁粮道。此地,正好抹平二人长短。”

    “袁绍一路破关而来,必然刀锋用老。只会是强虏之末,不穿鲁槁。因此我断定,袁曹势必在此决战,最后由曹操以奇取胜。”

    田钧的论断,基本基于史实。只不过他亲身在汉末疆场,却还是发现袁绍比想象中的强上许多。从他虽然入套,却能凭实力,险些在官渡把曹操拖垮这一点,就足以证明。

    李庙心中自然也抱定曹操必胜的观点,只不过他却以为决胜之地,会在原武一带。原武北临黄河,面对多处关隘,袁绍大军在此地难以伸展,容易被曹操凭借地利击破。

    直到听完田钧的推测,李庙心中叹服。也对将官渡作为决战之地的观点,更加认同。

    二人心中都十分清楚,如果袁绍败在黄河沿岸,尚有回旋余地。但是败在官渡的话,只怕袁、曹会攻守易势,万劫不复。

    “不过庙有一问,万一曹孟德的计谋被河北谋士看破,袁绍另辟蹊径,又当如何?”

    田钧闻言而笑,露出红口白牙:“我二人都能看出,袁绍的谋士不乏英才,如何不能看出这是圈套?”

    “只不过,这群人追名逐利,一定会自大的认为自己能抵得住二荀、贾文和等人的计谋,进而劝袁绍向前推锋。”

    田钧顿了顿,用手指李庙,又指自己,笑道:“就算真有万一,还有你我二人,一样可以将袁绍推进深坑。”

    此言李庙很是认可,毕竟说到谋士这一块,袁绍的智囊的确不是蠢就是坏。

    “不过,公子如今最应该担心的,应该是荡阴。”

    李庙在草图上点了点汲县方向,皱眉说道:“乐进乃是沙场猛将,素闻此人有先登之才,庙只怕李典初临战阵,不是乐进的对手。”

    李庙的担忧不无道理,只不过田钧却不以为然,认为李典此时虽籍籍无名,却未必就不如于禁。

    “乐文谦之名,我亦多有耳闻。窃以为他虽称英勇,却拔不下荡阴城。”

    田钧在草图上指了指黎阳地标,将话锋一转,笑道:“算成如此有闲心关注荡阴,想必眼下黎阳的困境,你定是有了破解之法。”

    “不敢瞒公子,庙的确思得一计,可破黎阳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