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
繁体版

第〇二四章:商邑(上)

    伯籍父已经是第三次来王畿了,许多的地方,可以算是轻车熟路。

    在南四羁馆,他告诉贞眉,这附近泞地有商王的猎苑,设置有泞戍,以及供军队驻扎的泞趀。在猎苑以北,连接沁水、清水的沙水之畔,还设置有商王直属的“甸”,称为北甸,负责猎苑职人、泞戍驻军的粮食供给。

    泞地原来也有宗族,称为宁氏。猎苑和泞戍设立之后,他们被商王奠置到更北面一带,定居后建有宁邑,也就是南三羁馆所在。

    像宁氏这样的事情,在大邑商十分正常。不管是“四鄙”之内的王邑、“四甸”之内的王畿,乃至畿外“四土”之内的邦国土地,都为商王所有。

    商王可以在畿内的多子、多尹,畿外的诸侯、诸邦伯领地中划出一块来置“甸”,称为“圣(垦)田”;可以从他们的邦民中拿走一部分人口,称为“奠人”;还可以将一些宗族的土地收回,然后在另一个地方予以安置,这就是“奠置”。

    继续往北,是姒姓的辛氏之地。辛氏也就是有莘氏,乃一支非常古老的宗族,最早居于伊川一带,和居于崇高山一带的夏后氏为邻,帝禹之母即出自这一族中。夏后氏受命之后,禹子启封季子武观于其地,统合其族,亦称有莘氏,成为夏后氏的同姓宗亲。

    但是这一支亲族,在夏商之争时,却是站在了夏后氏的对立面。他们和商族大帝乙联姻,陪嫁的媵臣伊尹,竟担任了大帝乙的左相。

    后来商人进攻夏后氏,又是他们放商人通过自家领土,打了夏桀一个措手不及,不得不放弃王都,经洛原逃往后方的河东、山西重振旗鼓。

    有这样的功劳,又身为商人的戚族,有莘氏在大邑商的日子一向过得不错。大邑商定王邑于河南时,他们在王畿之内,还有支族在东土受封,同商人一起抵挡东夷。等到大邑商把王邑迁往河北,他们也随之一同北迁,到了如今这个地方,于是依然位于王畿之内,其宗尹也在大邑商担任要职。

    或许是为了彰显身为大邑商戚族的地位,辛氏所建的邑,名字即为“戚邑”,颇有一番规模,是南二羁馆所在,也是伯籍父一行入住的地方。

    继续往北,至南羁馆,有大邑商于王邑之南设立的“南牧”,以及驻守的牧戍,供军队驻扎的牧趀等。

    南牧以内即是王邑,其中淇水两岸至邑城之间的广大农田,尽皆为商王直营,称为“南囧”,并建有储存粮食的“南廪”。邑城的粮食及牲畜,多仰仗这“南囧”和“南牧”的产出,而商王也派有小籍臣、小刈臣、小牧臣等,负责管理这边的生产活动。

    此外,大邑商六师之一的南师,也是驻扎在这块区域,同样就食于南囧。

    虽然是商王直营的农田区,且王邑内不设羁馆,但其间也有邑有里,供耕种的奴隶及管理的职人居住,伯籍父一行不用担心食宿的问题。

    诸邑诸里之中,最为繁华的是位于沬地的朝歌城。此城所在,本为未氏之沬邑,位于淇水之滨,邑中颇有规模。

    当今商王三祀时,因王邑邑城及周边的人口越来越多,洹水越来越不敷用度,适逢天旱,即至“洹水一日三绝”。于是商王不得不来依淇水,在这沬邑建城开壕,命名为“朝歌”,依然以未氏为邑君。

    朝歌至王邑的邑城,距离有一百三十余里,两三日即可到达。不过,伯籍父一行不会直接前往邑城,而是先前往邑城附近的羑邑休整一番,次日再前往邑城朝拜。

    大邑商制度,凡畿外的伯长、牧师等,皆在邑城附近赐汤沐邑,用于朝见之前的休整。在邦君季历受封为牧师后,周邦也获得了羑邑及周边方三里的邑田,安置了一部分常驻职人。

    不仅是伯长、牧师,其辖下的诸侯、诸邦伯等,也可以在汤沐邑休整或常驻。

    近年来随着周邦的声势越来越盛,常驻的西土邦国也越来越多,如虞国、芮国、髳国、缶国、庞国、亘国、辔国等,其国土基本都在山西的沿河地区,正是周师屡次用武之地。

    诸国或执三年一度的春秋例贡,或执六月甚至三月一次的铜、盐常贡,都有着休整的需求。

    更北一些的邦国,如长国、黎国、九国等,虽然也位列诸侯、诸邦伯,有守境戍边之责,但距离王邑的距离都不远,可以视同王畿之内,一般会直接和王邑交接。

    即使如此,羑邑也已经相当热闹,除各国的职馆外,还设置有宿馆、酒肆、衣肆、马肆、工坊等,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市集。连周边的一些邑民,农闲、役闲时候也会前来佣工,挣取一些粮食甚至贝币。

    如今就是这样的时节,伯籍父乘舆车经过市集时,看到了好些附近的邑民。他们大都身着短褐衣、犊鼻裤,窄布腰带,裸胫赤足,尤其明显的是盘在头上的辫发,以及额上的頍形布箍,与束发扎巾的西土之民颇为不同,非常容易辨认。

    除了邑民之外,还有数名贾人,同样是辫发盘头,额箍上装饰有铜片,身着窄袖交衽,长裳及踝,衣领衣襟上绣着简单的纹饰。伯籍父随意看了他们一眼,就明白他们的身份不高,穿着上较以往他在邑城所见的巨贾要逊色很多。

    有贾人主动过来,说明羑邑已经是这城南的中心地区之一了。再过一些年,这羑邑或许就得改成羑里,设置里君来管理住户、奴隶和市集。

    这邑君、里君之制,本就是周邦承袭于大邑商,只是在周邦被改称为邑人、里人。

    称呼由“君”改“人”,并不意味着这些执事在周邦地位有所下降,只因“人”乃是周邦对执事的通用称呼之一,如乡大夫、遂大夫等重职,也能被称为乡人、遂人,谁能说这两职的地位不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邑都会设置邑君,一般得是辖区方十里以上的大型邑落。而达到如此规模的邑落,要么是商王直属之邑,邑君出自王命;要么是大宗族所有,以宗族的宗尹、宗子兼为邑君;要么就是由数个宗族共有,以最大者的宗尹出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