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
繁体版

第〇二〇章:解释(下)

    整首诗共有八章,内容分别是务农、采桑、纺织、狩猎、备冬、副业、修屋、庆贺等,公子丰选取了其中第二、三章,书法也特意换成了季历熟悉的金文: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句中虽然写的是豳地旧事,但用于现在亦无不可。现在的周人,尚未脱离朴素之风,如从夫人季任、仲宁之妻仲姜,身为大宗贵妇,稍有闲暇,依然要领着诸侍女采桑纺织,为邦中诸妇、诸女之表率。

    公子丰相信,这首流传后世的经典诗作,必能打动经历过豳地时代的邦君季历。

    只要邦君的注意力转移到诗作上了,在其他事情上的注意力自然会大大减少,他也就更加容易糊弄过去。

    这是后世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之前他拿出君夫人的卜甲时,其实已成功的用过一回,把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君夫人身祭之事上,而他则得以顺势过关。

    而季历看着诗作,果然沉浸在了其中。过了好一会,他把竹简递给世子昌:“此词甚好,你等也当一观。”

    世子昌看过,在心里默诵了一遍,又把竹简递给仲宁,向公子丰问道:“此亦为乐诗?我细细观之,似可与社祀的四时协风之乐相配,却颇有未尽之意。”

    社为冢土,不仅周师辞邦、回邦需要祭祀,平时还有四时协风祈年之祀,用以应和时令,调和阴阳。而既然是祭祀,就免不了用乐。

    公子丰没有参加过社祀,也没有听过社祀之乐。世子昌说这《七月》与社祀的四时协风之乐相配,虽然与后世的解析不符,但公子丰相信他不会弄错,立刻点了点头:“长兄所言不错,乐诗目前仅得采桑、纺织二章,尚有务农、狩猎等,需待采风之后补全。”

    “既如此,你当留意,”邦君季历吩咐道,“乐乃教化之属,如你长兄所言,可导人从善,可集众之心。难得你有此文采,当善加利用,辅佐邦政。”

    “诺。”公子丰应道。

    事情到这里,虽然公子丰再次表现了一番,但这番文采如何习得,依然没有答案。邦君季历本想继续追问下,看着天色却不早了,而他和仲宁,到现在还没去过后寝,没去探望在家辛苦操持、还要采桑纺织的从夫人。

    也罢!自家孩子有长进了,能翼助邦政了,总是一件好事情。

    “今日就议到这里,”季历站起身来,“叔襄,乐诗就放在你的寮署罢!仲宁先随我回后寝,去见见你母亲。”

    仲宁、叔襄应命,一行人离开了宗庙正间。

    公子丰刚想随叔襄回太史寮,却被世子昌叫住:“子丰留步,且随我来。”

    他只好跟着世子昌,到了他常居的右间,心中颇有一些惴惴。这位经纬天地、道德博闻的长兄,可比邦君季历难糊弄得多。

    世子昌先问了乐诗的事:“适才的乐诗,可有名字?”

    “名为《七月》。”公子丰回答。

    “节令虽在七月,桑蚕之事却在春季。待补完乐诗,可为春祀、秋祀之乐。”世子昌说道。

    “一切凭长兄做主。”公子丰点头应诺。

    周邦的四时社祀,并非按着季节的春、夏、秋、冬。春祀、秋祀确实有,分别在春分、秋分,用以应和时令,调和阴阳。

    这两个节令是由寒转暑、由暑转寒的节点,也是昼夜长短的两个平衡转换点,历法需以这两个点为基准来制定,其准确度非常重要,因而祀之。

    接下来的,却是十月的岁祀,用以改岁、报岁,祈年于天,以冀来年风调雨顺。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十一月,历法中称为“一之日”,故而十月即为岁末,十一月一日为翌年的元旦。而季历也是过完正月之后,才会率着周师离邦出征。

    依公子丰看来,这种设置正月的方法,未尝没有其道理。周邦的农作物有黍、栗、稻,其中稻的收割最晚,所谓“十月获稻”,收割之后,一年的农事即告结束。周人以农立邦,将十月作为一岁之末,次月作为翌年之始,实属正常。

    还有一祀是在夏历的十二月,周历中称“二之日”。二之日过后,就是“三之日于耜”,农事即将开始,要预先禳灾于地,祭祀土地以攘除农业灾害……

    节令祭祀和祭祀乐诗虽然重要,但公子丰心里明白,这些不是世子昌找他的重点。

    果然,接下来世子昌就叹了口气,问他道:“子丰,有些事情,你是否不方便透露?”

    公子丰沉默了片刻,点头承认道:“确有一些难言之隐。”

    “虽如此,君父当面,子丰何必摆这副做态、费这番心机呢?”世子昌训道。

    这位幼弟先拿卜甲,再拿诗简,准备得如此充分,显然是预料到君父会问话的,却不竭诚以对,让伯昌有些不满:“你有一番际遇,能翼助邦政,君父只会欣喜。若实在不方便,可以不说,君父难道还会苛责?”

    “丰受教,”公子丰拜揖,“还要谢长兄代为遮掩。”

    世子昌一愣,然后笑着摇了摇头。确实,他主动出言和公子丰讨论起社祀之乐,将邦君的注意力吸引到邦政上面,就是在帮着幼弟遮掩了。这糊弄君父之事,须得算上他一份。

    能够看出他的用意,自家幼弟的这份颖悟,或许已经超过了叔襄罢……

    “此事到此为止,”世子昌收起笑容,正色道,“若父亲再问起,我会替你解释过去。”

    “谢长兄体谅。”公子丰连忙致谢。

    其实,他本可以编个传说故事,类似于江淹得授五色笔、刘赞梦吞小金龟这种。那些故事,在后世文林之中,可是当作真实际遇的,更别说当前这个崇信天命的传说时代了。

    奈何他过于实诚,实在做不出这等把自己抬上神坛的事来。

    如今么,就让伯昌去吧!反正他背负天命,身上的传说故事多得数不清,注定要被供到神坛上的,说什么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