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初唐:李二喊我做高官
繁体版

第七十三章 前路多舛

    朝堂之上,随着三人谢恩,众臣齐声唱诺,一时间,朝堂内响起了整齐划一的响应声,彰显着大唐臣子对皇权的绝对忠诚与对新科进士的祝贺。

    然而,这场看似圆满的决定背后,却悄然埋下了新的格局变动与个人恩怨的种子,预示着未来朝堂上风云变幻的序幕即将拉开。

    李渊环视着朝堂上的群臣,语气平和而不失威严:“今日之议,已定下新科三甲之位。

    然则,对于李麟戟、孙伏伽、裴行礼三位士子,朕欲听听诸位对他们初任官职有何高见。

    毕竟,人尽其才,方能更好地服务于江山社稷。”

    朝堂上顿时又掀起一阵讨论的热潮,大家都想不明白今日李渊是怎么了。

    毕竟依照惯例,进士及第后,官职的大小和晋升的速度取决于其在科举考试中的排名。

    大致为状元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榜眼和探花则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这些官职虽然看起来不大,但翰林院的官员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他们的升迁往往比其他官员要容易很多。

    像今日这般,皇帝直接在朝会上询问众臣如何安置,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朝堂上,一位年迈的大臣首先站了出来,他身着绯红官服,声音沉稳:“陛下,依老臣之见,遵循旧制,最为稳妥。

    李麟戟士子才华横溢,可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孙伏伽士子稳重有加,与探花裴行礼皆可为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乃文脉所在,亦是培养栋梁之地。

    三士子在此可进一步深造,为将来担当大任打下坚实基础。”

    此言一出,多数官员点头赞同,认为这是既符合传统,又能保证新科士子得到良好培养的方案。

    然而,裴寂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他缓缓起身,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沉:“陛下,李麟戟士子之才,今日朝堂有目共睹,尤其在边疆治理方面展现出的卓越见识,实属难得。依臣愚见,不如让李麟戟士子直接赴边疆任职,参与边防与民政,实操锻炼,以期早日成长为国之栋梁。此乃急国家之所急,用其才于刀刃之上。”

    顿了一下裴寂接着说道:“恰逢汾州介休县县令几日前病故,此地正需有能力之人接掌。介休虽小,却是咽喉之地,李麟戟士子若能在此地历练,既能展其才华,又可实践其边疆治理之策,实为两全其美。”

    裴寂话音刚落,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李麟戟心中警铃大作,裴寂的用心不可谓不歹毒。

    汾州介休县紧邻梁师都的势力范围,又是突厥入侵的第一道屏障,频繁遭遇突厥侵扰,形势复杂。

    上一任县令说是病故,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这只是明面上的说辞而已。

    李麟戟明白,裴寂提议让自己道介休县赴任,实则是想借敌人之手除掉自己,心中暗骂裴寂的狡诈与狠毒。

    尽管心中愤怒,李麟戟却也不得不佩服裴寂的手段,他暗自思忖:“裴寂此人,不仅心思深沉,而且善于利用局势。他这是在利用自己刚才的策论,将我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拒绝,就是自打嘴巴,显得我胆小如鼠;如果我接受,那便是羊入虎口,凶多吉少。”

    李麟戟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心境平复下来。

    他知道,眼下只能看李渊如何选择了。

    李世民心中一凛,也了裴寂言辞背后的险恶用心,在思索着如何能够保护李麟戟,不让他陷入险境。

    “父皇,裴尚书所言虽有道理,但边疆之地,尤其是汾州介休县,地处要冲,靠近梁师都势力范围,且常受突厥侵扰,局势复杂。李麟戟士子虽有才华,但初出茅庐,骤然置于如此险地,恐非良策。依儿臣之见,李麟戟士子应先在翰林院修撰职位上历练,待时机成熟,再考虑边疆历练。”

    李世民的话音刚落,李建成就起身走出,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语气平和的说道:“秦王所虑,固然有理,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尤其边疆亟需能人稳定局面。

    李麟戟士子既有安边之策,何不让他亲历其境,实践理想?若只因风险而束手束脚,何以激励天下士子为国效力之心?臣以为,裴尚书之议,可虑而行。”

    朝堂之上,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对立,似乎已成为众人默认的事实。

    每当李世民提出一项建议或支持某项决策时,李建成往往会站在对立面,反之亦然。

    这种现象在朝臣之间已非新鲜事,众人皆知两位皇子间的暗中较劲,有时甚至无需过多言语,只需一方表态,另一方便能默契地持相反意见,仿佛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这种常态化的对抗,让朝臣们在每次讨论重要事宜时,都不自觉地分成了两派,或明或暗地站队,使得朝堂决策过程更像是一场权力的微妙平衡与博弈。

    而李渊作为皇帝,往往需要在这样的较量中寻找平衡点。

    此时此刻,李渊的面色更加沉静,他深邃的目光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来回游走,内心不停地权衡。

    最终他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深邃的考量:“众爱卿之言,皆有其理。秦王所虑,乃士子安全与长远培养,天子所言,则着眼于国家急需与士子之实践。朕以为,国之兴衰,需有胆识之士勇立潮头,李士子之才,确需实战以验真金。”

    他顿了顿,朝堂上的气氛因他的每一个字而凝固,“然则,秦王所提醒之风险,亦不可忽视,李士子可在长安城准备一番前去赴任。”

    李麟戟听后,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裴寂的提议背后隐藏的恶意,想让他在边疆的风雨飘摇中自生自灭。

    但如今李渊皇命已下,已无回旋余地。

    李麟戟暗暗咬牙,眼中闪过一抹坚定与决绝。

    既然无法逃避,那就勇敢面对,他心中虽有不甘与忧虑,但更多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他明白,此行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心智与毅力的磨砺。

    “陛下,微臣领旨。”李麟戟挺身而出,语气坚定,眼神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边疆虽险,但臣愿意承担此任,誓以毕生所学,稳固边疆,不负陛下与诸位大人之期望。只是臣有一请求,望陛下恩准。”

    李渊抬眸,示意他说下去。

    “臣请求,陛下赐予臣一定的自主权,以便在边疆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李麟戟的请求,既显示出他面对困境的冷静与周全考虑,也间接表达了对裴寂阴谋的警惕与防范。

    李渊沉吟片刻:“好,朕赋予你相应的权限,望你能够不负众望,为国解忧。”

    李渊的允诺,让李麟戟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让裴寂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

    李世民暗暗点头,对李麟戟的应对感到欣慰,而李建成的脸上则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