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公务员
繁体版

第60章:天下学子之一大幸事

    贞观元年,李靖、萧瑀等人听到的最多的传言,已经不再是什么夺嫡之争。

    而是圣人近臣,将作监少监陈平安。

    从马蹄铁开始,传到了李靖、萧瑀等人的耳。

    再到后来的曲辕犁,更是让他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科技改善生产力。

    蜀中有着一些梯田,也有一片平原之地。

    而耕作的时候,也都是水牛或者是耕牛为主,最差,也是人力拉动木犁。

    曲辕犁的推广传到了蜀中,很快就有不少木匠开始打造曲辕犁。

    犁铧用的也是普通的铁,虽然质地比不上高炉炼铁炼制出来的钢铁,却也能够凑合,可以用。

    曲辕犁相对于简单的木犁,确实好用,特别是那牛轭,是真的好用。

    李靖等人之所以在这即将会京师的时候,来一场茶话会,也是想要分享一下信息。

    他们在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初,就巡查天下,自然想要在回到京师之后,也能清楚朝堂的状况,好继续融入进去。

    谁知道,刚刚分享完消息,就又传来了关于陈平安的传闻,还有一个诰示。

    “乡试、府试、会试,乡试主考明经,主要内容有……。”京师长安、晋阳城、江都、蜀中等地,诰示也都先后贴了出来。

    “游韶兄,好消息,好消息啊!”

    江都城的一坊间私塾,一位看起来年岁十七八左右的少年,兴高采烈地走进去,大声叫道。

    私塾中,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少年,端庄地坐在那里,手中拿着一本书。

    听得外面的动静,只能是无奈摇摇头,放下手中书籍。

    “游韶兄,某刚在外面听得一个好消息,又去了府衙确认,是真的啊!”

    “当今陛下开科举取士,圣言,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是会识字读书,皆可参与科举考试,且不分老幼,旨在为国取士!”

    “今年的八月初十就开乡试,参与乡试之后,于乡试中前十的学子,可以在之后参与府试,府试前十,可去京师参与会试,会试之后,圣人亲自问政,是为殿试。”

    “乡试、府试、会试、殿试,殿试合格者,皆赐予进士之称,得进士之名,可进入弘文馆、国子监,同时,会试之后的甲榜,皆可得官职,入六部,或者是上任地方官吏,治理一方。”

    “游韶兄,我们的机会来了啊!”

    “未曾想到,陛下竟然能够制定如此完善,如此高明,如此圣明的科举制度,乡试、府试、会试、殿试,层层叠加,不问出身、只问才学。”

    “游韶兄,某打算参加今年八月初十的乡试,且,三日后,去往府衙报名!”

    上官仪听完,稍显激动,却还能控制住自己的心情。

    “不问出身,只问才学,若只如此,乃天下学子之幸,陛下圣明,大唐此后必定会兴盛繁荣。”

    “此番乡试,某也报名。”

    那少年一听,顿时叫道:“若是游韶兄参加今年的乡试,恐怕,这乡试、府试的第一名,非你莫属!”

    上官仪,在历史上,是贞观年初的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后来官至太子中舍人,因为反对武则天而被其派遣酷吏陷害,最后被问罪处斩,全家也被牵连。

    如今,听闻李世民以科举取士,还设立了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从乡试到府试,从府试到会试,从会试到殿试,层层递进,还明确了甲榜皆可赐官职。

    这对于大唐的天下学子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

    人生在世,自当是为了功名利禄。

    就比如杜如晦,心中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施展自己的才学抱负,从而青史留名,为的便是一个名。

    上官仪为什么读书?

    自然也是为了名。

    同样想要报名参与乡试的学子,还有很多,也不仅仅是名门世家门阀中的子弟,也有一些,出身于寒门。

    当然,农户的儿子是不可能去参与乡试的,他们是真的大字不识一个。

    最为关键的是,李世民这一次的诏书中,还设计到了一项政策,那就是工贾之后,也可参加科举取士。

    在唐朝立国之时,也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同时,也在每一年都举办了科举考试。

    但是,这时候,科举制度也依旧是延续了隋朝的规定,工贾之后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工贾指的就是工匠之后、商贾之后,也就是说,工匠的儿子和商贾的儿子,是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的。

    这种科举制度的存在,明显就是为了打压商贾。

    为何?

    说白了,就是仇富。

    可再往深了说,是世家门阀在利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商贾。

    因为不这么做,商贾就不会老老实实地为他们管理商铺,也不会打理他们的商号。

    商贾的儿子若是成了官员,商贾还会老老实实地给他们打工吗?

    而且,商贾的儿子若是成了官吏,那岂不是很容易官商勾结?

    所以在唐朝之初,工贾以及工贾之后,是不能参加科举取士的。

    李世民这一次,就借助这个机会,废除了这一项规定,明确指出,不问出身,只问才学,工贾和他们的儿子、孙子也是可以参与科举考试的。

    而这一个附加条件,是一开始没有加上去,在科举制度经过了三省六部的同意,形成了正式的诰示之后,李世民让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主张,直接加进去了。

    以前,李世民也觉得商人重利,心中根本就没有大唐、没有他这个陛下。

    然而,当他听了陈平安的话,讲述了千年之后的面貌,还讲述了什么叫做小农经济,以及民富国强的理论之后,他才明白士农工商四者之间的关系。

    打压商贾的结果,自然就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百姓们也只是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生产力一般,甚至是会慢慢地落后。

    因为百姓们只求吃饱穿暖,可当他们吃饱穿暖之后,就算是有什么物质需求,却也因为商贾的不发达,从而有需求,却也没有市场。

    最后的结果,就是衰落,是经济的停滞不前,钱财也会慢慢地流通到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最坏的结果,就是大唐走向自我灭亡。

    陈平安说过,唐朝中期之后,对商贾的打压就减轻了很多,因为经济已经停滞不前,百姓们需要行脚商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唐朝之后的宋朝,那些士大夫更看不起商贾,却还是允许商贾之后参与科举。

    既然如此,他何不在这一开始,就做一个顺水人情,从而收获民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