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繁体版

第41章 捧铁饭碗的人

    班车驶过锦钿水库发电厂后,公路前面的视野开始变得宽阔起来。

    一眼看去,可以看到前面七、八公里远的地方。

    这里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同时,它也是当地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和“大粮仓”。

    班车顺着水库的下游方向驶去。

    下午的太阳,从车头的方向照进车厢里,让人觉得刺眼。

    这也说明,往县城的方向,是在锦钿水库位置的西南方。

    有了锦钿水库充足水源的灌溉,这里的水田和莲藕塘也变得多了起来。

    这里的水稻成熟得比较早,刚放暑假不久,也有学生在田里做父母的小帮手。

    公路两旁种植的稻田都已经收割完毕。

    田块里有手扶拖拉机在打田,等待插上第二季秧苗。

    一些稻谷收割早一点的田块,也插上了秧苗。

    这些刚插下去的秧苗,还歪歪斜斜地扎在水田里。

    秧苗叶子有点黄焉焉的,一看就知道是才插下去没多久。

    等到它们“返青”,也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公路两旁的田地里,还种植有为数不少的黄豆、淮山、木薯、生姜、萝卜等农作物。

    由于这里的水源条件好,村庄和居民的房屋也多了起来。

    村庄的规模比较大,有几十户的村庄,也有几百户,或者更大的。

    从村庄的规模和居住人口就可以看得出,这里是适合居住的地方。同时,从村庄房子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来看,这里的房子也有不少用青砖来建造的。

    从这些侧面也反映出,这里经济发展状况比山区那里还是要好一些的。

    社会发展就是这样,有时候,光靠人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自然条件好的话,你就不用那么忙忙碌碌地去耕田种地。

    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以后,人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劳动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在这里居住的人,占据着优越的水利条件。只要能够及时地把种子播种下去,一到收获季节,那就是旱涝保收,颗粒归仓。农民辛勤耕耘几个月下来,养活一家人的口粮便有了保障。

    不得不说,这是修建了锦钿水库后,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让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证。

    庄稼人的想法很单纯,只要有来吃,能够吃饱就行了,他们的想法就是那么简单!

    远处的山坡和丘陵上,也种植有面积不少的玉米和高粱。

    七月份,正是高温多雨季节的开始。这个时节,也是各种作物开始拔节长高的时候。

    它们如同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只要肥水充足,那么,它的长势就是一天一个样。

    到了秋天,当种下的作物叶子枯黄时,就表示它们已经成熟了。

    因为这里的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之外。再就是,这里的水源充足,在冬季水田闲置时,还可以种植上蔬菜。

    ……

    班车到达县城汽车站时,已经是下午的五点多钟了。

    杨辰跟在爷爷的后面,并提醒着他,下车要慢一些。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脚关节都有些麻痹了。人要站起来稍微活动一下,走动的时候才不容易摔倒。

    杨辰对爷爷的安全还是很上心和特别在意的。

    “爷爷,等下要去哪里啊?”

    “你跟着我后面走就是了,我们现在去河边的码头那里乘船过河。”

    爷爷说,从下车的车站到港运站码头有差不多三公里的路程,走路要半个小时这样。

    下车后,爷爷就把他身上的行李又恢复成担子的原样。

    把行李物品放在担子两端用肩膀挑着,他一直都是习惯这样做。

    杨辰则背着他读书时用的那个旧挎包。

    挎包里装有换洗的衣服,今晚得空的话,就抓紧时间把这些衣裤漂洗一下。

    两人走在通往港运站的道路上。

    这里的街道比起杨辰那里的县城要大上好几倍。

    街上的楼房和低矮的民居也多,呈现出一种小都市般的热闹景象。

    怎么说,人家这里也是人口大县,可以用人口稠密来形容。

    要不然,爷爷他们祖上那几代人,也不会从这里迁移到桐乡玛村的老家那里去居住了。

    农耕年代,人口稠密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毕竟,人均土地面积有限。那么,种植出来的食物总量不会增加。

    人口多了,同样面积的土地就会不堪重负,人均得到的粮食自然就会少了。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

    没错,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大智慧和处世警言。

    这里的街道很宽敞,他们走的这条路应该是这个县城的主干道。

    现在是傍晚时分,也到快到了下班时间。

    这时,路上骑自行车的人也多了起来。

    人行道上的人,有的提着装有肉类和蔬菜的篮子往家里走。

    提着空篮子的人,他们脚步匆匆地快步行走着。看样子,应该是奔着菜市场而去的。要是去得晚了,唯恐只剩下一些老菜皮了……

    到达港运站后,杨辰才知道,爷爷是带着他要乘坐渡船过到河对面的。

    现在,渡船还在河的对面,没有开过来。

    这是一艘车渡船,也就是汽车和人一起搭乘的平面大铁船。

    大铁船的动力,是靠它旁边的一艘装有发动机的拖船来推动的。

    大铁船是不能掉头的,它完全靠这艘拖头更换船头来完改变航向。

    渡船的运作管理,也是有它的一套规定的。那就是,车辆先开上船停好后,乘客才能上船去。

    轮到下船时,则是乘客先上岸,然后,才到车辆开上码头。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乘客的安全。

    无论什么时候,安全生产总是摆在第一位的。

    上船时,也有讲究。渡船的中间是停汽车的,过渡的人,则站在渡船的两边。

    渡船要等到车辆和人都上去后,渡船才向着河对岸开去。

    杨辰跟着爷爷上船后,爷爷从身上掏出了五毛钱交给售票员。

    乘船过河,每人的票价是两角五分钱。

    两人上了码头之后,爷爷带着杨辰又步行了十多分钟。

    他们来到了一个大米加工厂的门口。

    这个大米厂是七十年代建设的,杨辰的二伯父国励就在这里上班。

    原来,爷爷今晚的落脚点就在这里。

    “爷爷,你等下要找的人是哪一个呀?”

    “是你国励二伯父。”

    说到国励二伯父,杨辰的脑海里还是有一点印象的。

    他以前跟着大伯父到过杨辰家里两次。

    杨辰也知道二伯父在大米厂工作。

    可是,没想到他会是在这里上班的。

    二伯父是住在职工宿舍的二楼,四个人一个房间。

    二伯娘在弦锣村的家里务农。

    说起来,二伯父杨国励,他也是弦锣村唯一一个捧“铁饭碗”的人。

    在村里,都得到好多人的羡慕呢!

    家属没有跟着来厂里,他属于“单职工”。

    因此,也只能住在集体宿舍了。

    今天刚好是二伯父上夜班,爷爷推开门口时,他已经坐在自己的床上抽着旱烟。

    看见爷爷和杨辰的到来,二伯父站了起来,他走到门口,热情地打着招呼。

    “二叔,杨辰,里面坐,凳子少,你们就坐在床上吧。这些工友都去上班了,还没有下班呢。”

    二伯父指着宿舍内的三架空床铺说道。

    按照辈分来排,他把杨辰爷爷叫做“二叔”称呼。

    接着,他从床头柜的热水瓶里倒出了开水给这爷孙俩喝。

    “你们先喝一下开水,等下我到食堂帮你们打两份晚餐上来,就在宿舍里面吃。条件就是这样了,将就一点吧。”

    二伯父看着爷爷,满脸诚恳的表情。

    “没事,能吃饱就行,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你以为是哪里的人啊。”

    爷爷不在乎二伯父简单接待。

    晚餐的饭菜,是二伯父用他的餐票从食堂里打回到宿舍里来的。

    饭是用瓦罐装上米,加上适量的水,放在大“蒸笼”里面蒸熟的。

    每一罐饭是四两米,再加上一份青菜和几片猪肉。

    一份晚餐,一共是两毛五分钱。

    洗澡后,二伯父吩咐爷孙俩早点休息。

    明天,他要带着爷爷和杨辰到溪山去玩,尽一次“东道主”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