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繁体版

第23章 陡坡惊魂

    穿过了热闹的山梨公社街上,杨辰跟着爷爷后面,继续往东边方向走去。

    两人走的是公路,相比起上午出发时走的田间小道要宽敞得多了。

    这是一条县道公路。

    路面有六、七米宽,全都是由筛选后的细小矿砂铺成。

    这种路的特点,就是走起来没有泥巴粘在鞋底。如果遇到雨天,路面上同样满是泥水浆。

    若是遇到晴天,恰好遇到有汽车开过,在车身后准会扬起几十米的灰尘。

    当行人看到有车辆驶过来时,一般都会早早的躲避到林带下面,用手掌遮住嘴巴和鼻孔。等灰尘落下来或飘散后,再走出路面。

    为了最大限度吸附尘埃,公路段的人还在大路两侧种植有小叶桉和相思树当作防护林,用于吸附和降低灰尘。

    人走在大路上时,你往两边的树林一看,叶子上都会蒙上一层厚厚的黄色灰尘。

    走出了山梨公社两、三公里远,就进入到山区了。

    这里的山不是很高,表面都有厚薄不一的土层。

    山上种植有松树,据说都是用飞机来飞播造林的。

    山脚下随处可见用木板做成的牌子,上面书写有“封山育林,绿化祖国”的标语。

    山上的树木已经生长有十多年了,直径大一点的有二十多厘米。

    松树下,长满了茂密的榔基草和捻子果树。还有其他不知名的野草和杂树,看上去郁郁葱葱。

    在山脚平缓的地带,地里种植有花生、玉米和木薯等农作物。

    公路两边有高大的小叶桉遮阴,这时候,太阳显得没有像平原地段那么毒辣了。

    没多久,两人走到一个叫做横岭的坡顶。接下来,就是一个高高的陡坡了。

    这个陡坡长度有两公里多,如果汽车带有挂车的话,一般都上不了这个陡坡。

    单头的汽车,只能挂上一挡,慢慢地走之字型才能爬上坡顶。

    以前很多车辆都在快到坡顶的时候爬不上了,刹车也刹不住,最后,导致了这段陡坡路频繁发生各种交通事故。

    用肉眼看去,这条路的中间都被拖拉机的轮胎“挖”出两条深深的痕迹。

    用眼睛目测,公路被轮胎“扒”走泥土后,地面上留下了十多厘米深的凹痕。

    以前,就是这个横岭陡坡,杨辰曾经听到父亲说过一次关于他的故事。

    那一次,他借了一辆别人的自行车骑回老家。

    当骑着车到了坡顶后,再往下溜坡时,他才突然发现了这辆车有“大问题”。

    这个问题,在严重时,可以导致车毁人亡!

    原来,这架车没有“刹车”……

    他心里想着,这下完啦。

    此时,已经骑着车溜坡的他,如同骑在老虎背上一样,已经处于上也不是,下也不得的危险境地。

    看到这个情形,他被吓得冒出了一身冷汗。

    此刻,他自己也没有什么再好办法了。

    想要跳车嘛,这么快的速度,若是要硬着跳下去,就是不死也会摔成重伤。

    他说,在那样短暂的时间里,根本不容得你去想。

    看来,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一辆车,载着一百六十斤重的他在向着陡坡飞奔……

    此时,已经毫无选择,也没有退路了。

    只见他双手紧紧地把握住车头的羊角手柄,两腿夹紧车横梁。就这样,自行车顺着沙子薄的地方,急速地往陡坡下快速溜坡……

    还好,在他溜坡的整个过程中,竟然没有遇到一辆汽车开过来,路上也没有一个行人。

    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尽管这是发生在六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但是,父亲每一次提起它,依然心有余悸!

    要说那次运气好,全靠仰仗当时路上没有汽车和行人。

    说到底,是他的沉着和冷静挽救了自己的性命。

    要不然,他的人生和历史都得重写。

    后来,他回忆说,是一时粗心大意差点害死自己。

    自己借来别人的单车,为什么不去查看一下有无刹车呢?

    也许,是他归心似箭,从而忽略了检查车辆的安全性。

    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这个惊险的故事令他仍然记忆犹新。

    杨辰可不想让父亲的故事重演。

    这个陡坡靠近排水沟的沙子依然很厚,杨辰只能跟着爷爷小心翼翼地顺着排水沟一步一步地往下走,防止脚底打滑,踩空和摔跤。

    爷孙两人花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才走完了这两公里多的坡道。

    到了坡底,地势就变得平坦多了。

    在公路旁是一条布满鹅卵石的小河。

    小河往东,就是山梨公社和桐响公社的分界线了。

    这里也是上游三条河流的汇集地,俗称“三河坝”。

    这里若是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太阳就被山峰挡住,阳光不再猛烈地照射到地面。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的别致景色。

    这里水源充沛,各种绿色植被枝繁叶茂。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纵然处于仲夏时节,这里的气候依然凉爽宜人。

    抬头望去,河岸的两边,错落有致地布满着层层梯田,不愧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还没走近小河边,就听到了河水冲击石头发出的哗哗声。

    河岸边,生长有高大茂密的水榕树。

    七月份,正是水榕树果子逐渐成熟的时候。

    人还没走到树下,就闻到了水榕树果子浓郁的清香味。

    树上的果实招来了它的食客——一种羽毛白色的鹭鸟。

    这种鹭鸟也许它不是真正的喜欢吃水榕树果实,但是不得不说它是一种极其聪明的鸟类。

    它飞到树枝上,用自己尖利的嘴将树上的果实叮落到水里,而水里也有一种爱吃水榕树果实的鱼。

    当这种鱼从石头缝里钻出来吃果实的时候,它就轻而易举成为了鹭鸟的盘中餐了。

    其实,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谋生技巧。

    杨辰紧跟着爷爷,顺着河堤往南边方向走了将近一公里的路程,爷孙两人来到了林家湾。

    林家湾是这段河流的名字,而村庄的名字叫狮球岭林屋村。

    据说这个村庄的旁边有两座山,左边的山是长形的,右边的山是圆形的。

    左边的山形状酷似一头卧着的狮子,而右边的圆形山则像一个圆球。

    看到如此浑然天成的景致,村里就有老一辈人称之为“狮子滚球”。

    在林家的前辈中,有人认为这是一块宜居的风水宝地。后来,他们的祖上就选择了在这里定居下来。

    别的条件不说,单是有一条河流从村庄面前流过,就能让村民能够种上田,有饭吃,有水喝。

    像这样好的自然条件,在农耕时代来说,确实是很不错的了。

    林屋村距离“三河坝”有一公里的路程,爷孙俩走了十分钟就到达村庄旁边。

    这里依仗水源条件好,“农忙”工作的进度也比山梨公社外面的要快一些。

    小河边上田块里的稻谷基本上已经收割完毕,水田也已经犁耙好了。

    一大坂的水田,有几十个人在田块里插上了秧苗。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在大地上描绘着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田园画。

    虽然已经临近中午,田野上依然还有不少人在田里忙碌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讲究的是抓紧季节。

    这时,对面不远处,一个肩上扛着锄头的村民走了过来。

    只见他头上戴着一顶草帽,两个裤腿挽得高高的,小腿肚上还粘有泥浆。

    不用说,看那模样,就知道他是刚从农田里干活回家的。

    “杨阿公,今天又去林亚德家啊。”

    这个村民显然也认识杨辰的爷爷。

    “是啊,好久不来了,今天顺道路过这里,等下想到他家里面吃个中午饭,不知道他在家吗?”

    爷爷如实地对他回应道。

    “应该会有人在家吧,早上我出去的时候还看见他父母亲在家里喂鸡鸭呢。”

    这个淳朴的林姓村民,热情地向杨爷爷告知自己知道的情况。

    听到爷爷说准备要在林屋村吃午饭了,杨辰顿感饥肠辘辘地叫了起来。

    虽然一个多小时前才在章家吃过稀粥,但是出了一身汗,撒了一泡尿后,肚子早就空空如也了。

    此时,听到有饭吃了,杨辰暗自咽下涌上喉咙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