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
繁体版

第14章 爷爷说要回趟老家

    等到得吃中午饭的时候,已经十二点多了。

    “上午你去队部,找见郝队长了吗?”

    母亲一进门,一边脱下手上的袖套,一边问杨辰。

    “见到了,他让我一边等待高考的消息,有时间的话一边看书学习。他还说,只要勤做事,勤看书学习,年轻人将来有的是机会。”

    杨辰把见到生产队长的情况简要的说了一下。

    “我就说,你去找队长是找对人了,你看人家做队干的,都是鼓励你们年轻人要认真对待工作,对待学习呢。”

    母亲对队长的个人评价也很高。

    “那当然,人家当队长的见多识广,经常出去开会学习,接触外界的信息要比我们整天窝在山角落里的人,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父亲一副慧眼识珠的口吻。

    没错,年轻时,杨辰的父亲在外省当了几年的兵。大大小小的场面,自然经历过不少。

    “刚才爷爷见了我,看见我这段时间也比较有空闲,他说想带我回老故居走一趟。”

    杨辰当着父母的面把爷爷的提议和想法托盘出来。

    “也好啊,我都出来外面几十年了,还没有时间回一次老故居呢。你和爷爷去走一趟,以后也就好交差了。”

    父亲对爷爷的提议作了表态,他表示支持。

    “我们出外面几十年了,也都没能回去一趟。时间一长,老故居的人难免会说闲话。”

    母亲也同意杨辰跟着爷爷回一趟老故居。

    “这几年,都是老故居的大伯、二伯和五叔、六叔他们轮流上来看望你爸,我们再不走往的话,怎么也说不过去了。”

    父亲放下碗,若有所思的朝着老家的方向看了一下说道。

    “是啊,你的爷爷现在也已经七十多岁了,趁着现在身体还不错,他也有带你们几个兄妹回老故居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人若是到了走不动的那一天,再说什么都是空谈了。”

    母亲在一旁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

    “爸妈,你们同意我跟爷爷出去走一圈也好,让我增加一些见识。爷爷还说了,他和我到老故居来回的费用不用你们出,他早就已经准备好了。”

    杨辰怕父母担心费用问题不同意他回老家,所以就顺便把这个事情也和他们讲了。

    “看来落叶归根,是每一个人埋藏在心底的一种情结啊。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感觉到自己在世的时间不多了,总想着找个机会回去看望一下老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父亲说这话时,脸上似乎呈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表情。

    自己一生中养育了四男一女,又要工作,哪里有时间来脱身啊。

    爷爷每隔几年就回去一次,每次,都是他一个人独行。

    爷爷每次回来,他都捎回老故居人的企盼和留言。

    “开明,你的年纪也一大把了,这么多年了,你都不叫国平带后生回来呀?”

    开明是爷爷的名字,父亲叫国平。

    老故居的宗亲们时常对着爷爷开着玩笑。

    每次,父亲和母亲只是洗耳恭听,哪里敢接着爷爷的话头!

    要说的回老故居,不是临近三十多公里之外的老家。

    而是距离这里有一百多公里远的另外一个老家,也叫老故居。

    杨辰听爷爷说过,我们杨门在清末民国初年,就从老故居那里迁徙到后来居住的地方。

    也就是,桐响公社玛村老家那里。

    前后算起来也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

    按照推算,杨家是从爷爷的父亲那一代才开始迁徙的,老家的祠堂族谱里有记载。

    在爷爷的心中,那个最为古老的故居,才是自己的根。

    而他对距离最近的那个玛村老家不怎么认可。

    ……

    今天是星期六,弟弟妹妹们都从学校放假回家。

    爷爷说道;“晚上弟妹回来,吃饭的人多,家里也没有什么菜。”

    “我知道。”

    杨辰回应着爷爷。

    “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么多人吃饭,我们还是出去找一些鱼回来做菜吧。”

    不用说,爷爷是想邀杨辰一同前去网鱼。

    这次,爷爷带上了六床渔网,比前几天要多上了两床。

    自从第一次跟爷爷出去网鱼之后,杨辰也开始体验到了网鱼的乐趣。

    于是,他就央求爷爷多带上两床渔网,让自己也过一回瘾。

    今天的太阳不算是很大,天气晴转多云。

    在夏天里有这样的天气,让人感觉到舒服不少。

    但为了防晒,他们两人还是戴着帽子。

    仲夏时节,你不知道太阳什么时候会从云层里钻出来。

    要是没有帽子遮阳的话,是会很容易被晒到中暑的。

    爷孙两人拿着渔具,一前一后地向着爷爷预定的目标进发。

    走出家门口几十米处,就看到了路边长有几棵高大的苦楝树。

    树冠上结满了青绿色的果实。

    现在果实还没有成熟,果实与叶子的颜色是一样的。

    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开始变成金黄色的了。

    这个时候,它的果实就成为一种名为“苦楝鸟”们的最爱了。

    树上的果子成熟时,这种“苦楝鸟”几只甚至几十只的成群结队飞上枝头,品尝这难得的美食。

    小时候,杨辰和一群小朋友也曾经爬上这几棵树。

    也不止一次摘过成熟的苦楝树果实来吃,那种味道有些酸甜,也有点黏黏的感觉。

    有一次,一群孩子们在吃苦楝树果的时候,被出工路过的大人们看到了。

    他们厉声喝住并制止了小孩子们吃苦楝果的行为。

    “你们可不能乱食用这种果实,一旦吃有三到五颗这样,就容易出现头晕现象,这就是中毒了。”

    也有调皮的小孩子以为是大人故意吓唬的,直接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

    “你说这种果吃不得,那树上的鸟每天从早上吃到晚上,都不见有哪只鸟中毒从树上掉下来?”

    长得高大一点的孩子话刚说完,几个稍微小一点的孩子也跟着哄笑起来。

    “就是嘛,自己没得吃,也不想给我们吃。”

    在一起吃苦楝果的几个小屁孩,完全不把大人的劝告当作一回事。

    他们依旧我行我素,跟着照吃不误。

    结果没多久,有一个吃得多的小孩子说有点头晕。

    这下,这些小毛孩才开始害怕起来。

    后来,有人说,回去大口吃粥,喝足浓盐水就没事了。

    在以前缺医少药物的年代,民间也有人拿来成熟的苦楝果,让小孩子吃上两、三颗,这样可以驱出肚子里的蛔虫……

    杨辰跟着爷爷再往南边的方向走几百米,那里有一座石拱桥,桥面的宽度有三、四米这样。

    这座石拱桥具体是什么年代就修建了,更是无从考证。在杨辰的记忆中,这座桥在他懂事的时候起,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生产队就是以这座石拱桥的名字来命名的。

    叫做石桥生产队。

    周边的村民,有人问到石桥队,他们都能准确的回答出所在的位置来。

    在石桥的上下方各有一个面积半亩宽的水面,这里就是爷爷今天要网鱼的地方了。

    爷爷网了一辈子的鱼,一看地形和水面,他就知道渔网该怎样摆放了。

    中间是主水沟,水流太急,自然是不能放网的。

    只见爷爷身穿短裤,左手拿着细细的丝网。人一边往前移动,右手一边把渔网均匀的放到水里。

    放的时候,不能将上面的浮筒拉得太紧,否则,不容易上鱼。

    杨辰来到石拱桥的上方,学着爷爷的样子往水中放渔网。

    爷爷在下游放好渔网后,又走到桥面上的水塘,来纠正杨辰的做法。

    今天爷爷用的是三个手指头大的鱼网,大网眼就意味着能网到大一点的鱼。

    爷爷将网围住水草后,他跟着拿起竹篙向着草丛用力地捅着。

    接着,手里的竹篙再往水面一拍,受到惊吓的鱼儿纷纷跃出水面。

    爷爷说道:“那些是鲢鱼,它能够‘飞’过渔网。”

    看今天这行情,鱼获肯定不错。

    果然,躲藏在里面的草鱼和鲤鱼在慌忙逃窜中纷纷触网被擒。

    只一会功夫,就网到了三条大草鱼和四条鲤鱼。

    杨辰目测一下,每条草鱼约有一斤多重,每条鲤鱼也有七、八两重。

    两到三个手指头大小的鱼也得了三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