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不惊
繁体版

第五十三章 立陶宛的试点

    一辆专列发出一声巨大的轰鸣声,停靠在考纳斯的站台旁。站台上的欢迎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几个年轻人拉起了横幅,欢迎德雷克和克里斯汀的到来。

    联邦宣布建立后,王室成员出巡的第一站就是立陶宛的考纳斯,这让立陶宛人感到颇受重视。尤其是克里斯汀现在拥有了立陶宛大公的头衔,在老一辈人看来,她就是立陶宛现在的君主。

    车上,丽莎和特米尔正手忙脚乱地给克里斯汀整理仪表。之前克里斯汀从未穿过如此豪华的礼服——象征大公权力的王冠、一身厚重华丽的袍子、以及熊皮做的衣服。这些衣服几乎快把克里斯汀压垮了,她扶住桌子才勉强站住。

    “太……太重了,”克里斯汀发出抗议,“至少把外袍去掉,不然我指定站不住。”

    “这就是王权的重量啊,”德雷克一边打趣,一边帮克里斯汀托起了身后的长袍,“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啊。”

    “所以就该把君主制改成共和制,这样就没人需要带这玩意了,”克里斯汀已经快被压得喘不过气了,找了个椅子坐下来歇着,“我什么时候能把这一身脱了?”

    “至少等到你过了站台,一路走到里面的休息室才能换,”德雷克只穿了普通的王室礼服,几乎没有负担,“加油啊妹妹,你背负的是整个联邦的形象啊!”

    克里斯汀已经不想吐槽这个趁妹有劫放风凉话的亲哥了,她现在只想尽快离开火车进入休息室然后换装。毕竟万一自己中间真站不住摔倒了,那场面将相当地难以收场。

    一刻钟后,整装完毕的克里斯走出了车厢,后面跟着托着她的长袍的丽莎和克里斯汀。看到女大公从车上下来的时候,整个站台上的欢迎人群都沸腾了。人们高举着横幅和旗帜,想要更靠近克里斯汀一点以表达对克里斯汀的热情,然后纷纷被保卫拦了下来。

    克里斯汀尽可能以最快地速度走着,脸上挂着营业式的微笑,一边走一边向人群招手。走进建筑之后,克里斯汀几乎一瞬间就站不稳了,站在她身后的德雷克一把扶住了她,把长袍解下来扔给了一旁的特米尔。

    “没事吧,”德雷克蹲下来,看到克里斯汀满头是汗,脸色都有些变白了,连忙吩咐丽莎她们,“赶快把衣服给她换了。”

    在休息室里坐了一会后,克里斯汀才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现在已经快四月份了,自己刚刚穿着一身冬天都嫌热的衣服走了将近一百米,简直就是一场生理和心理上的残酷磨炼。她刚刚差点被闷地倒在外面。

    “我们先去哪?立陶宛大臣府?”克里斯汀基本恢复了活力。

    “对,先去大臣府布置一下任务,然后吃午饭。吃过午饭后去市中心公园接见民众,顺便做个演讲,”德雷克不知道从哪摸出了一袋花生,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晚宴我帮你推掉了,换成和一个老朋友吃个便饭。这个老朋友的身份我先卖个关子,到时候你就知道是谁了。”

    克里斯汀承认德雷克确实勾起了自己的一些兴趣,但她更感兴趣的是今天要给立陶宛大臣布置什么任务。

    “立陶宛最近有什么项目吗?父王和母后准备在这里发展造船业?”

    “不,发展造船业的地方是但泽,议会通过了法案,放宽了立陶宛的土地市场准入门槛,”德雷克晃了晃手里的花生,“根据农业大臣的估计,虽然我们已经解决了旧贵族并解放了大量的农奴,配合上我们现在的粮食储备,粮食价格在这两年能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但随着我们军队改革和工业发展的推进,我们预计五年后整个波兰的粮食供应会因为我们军队和工厂的消费出现缺口并不断的扩大。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在立陶宛试点农业的新发展方式,以预防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食问题。”

    波兰的农业技术在沙俄时期并不发达,因为俄罗斯有着广袤的田地和“先进”的农奴制度,所以国家的粮食储备一直不是什么问题,因此也没必要专门去研究农业相关的技术。但新生的波立联邦在粮食问题上就没有那么游刃有余了,利用技术帮助农业是必须的。

    “现在有什么计划吗?我看农业大臣也是个能干的人啊。”克里斯汀对只有一面之缘的农业大臣印象很好,这个人虽然看起来没什么精神,但处理分内的事情也是井井有条,没有一丝马虎。

    “农业大臣建议我们先从德国购买化肥和先进的农业机械,然后以政府补贴或者租用的方式供应给立陶宛有相关需求和土地资质的农民,从而更快地推广这些农业技术。争取在三年内完成联邦粮食的增产计划,”德雷克和克里斯汀离开了休息室,坐上了前往大臣府的专车,“议会一开始说没钱,给它毙了。现在不是抄了旧贵族的家嘛,财政宽裕了很多,就又把农业大臣的提案拿出来通过了,准备派一个使团去德国采买。”

    克里斯汀想到了一句古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自从那些旧贵族被一网打尽后,联邦突然就阔了起来。国库从本来紧巴巴的价值300吨黄金一夜之间增加到了600多吨黄金,很多本来因为预算紧张被搁置的提案都重新在议会上通过并开始实行了。

    现在联邦的王储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些已经离开人世的旧贵族们为联邦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这一死做出的贡献可比他们活一辈子做的贡献还大。

    “农业部准备派一个专门的负责小组过来进行指导,但主要工作还是立陶宛大臣负责,”德雷克靠在车座上,已经能看到不远处的大臣府了,“而且毕苏斯基叔叔也要调来做立陶宛军区司令了,也要给这里的大臣打个预防针。”

    毕苏斯基在贵族和共和派里的名声都不太好,贵族认为他就是个臭平民出生,现在骑在老子头上了,所以很不爽。共和派则认为毕苏斯基有极权的倾向,对他总是独断专行十分不满。

    在他就任总参谋长的时候,行政官员接触不到他,也就没什么所谓。现在外放到地方做军区司令,当地的政府肯定会有些不满,所以他们还得做做相关工作。

    “欢迎您,殿下,”立陶宛大臣,也是立陶宛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凯里斯正在门口等待两人的到来,“立陶宛人都很期待您的到来。”

    “我没让他们失望吧,”克里斯汀走进了办公大楼,德雷克和凯里斯跟在她身后,“父王说您是他的故友,我以后用叔叔称呼您,不会冒犯吧?”

    “我的荣幸,殿下。”

    雷蒙·凯里斯,曾经是波兰社会党的一员,在党派分裂之时高调支持由约瑟夫担任调停者,因此获得了约瑟夫的信任。与长袖善舞的德莫夫斯基、用兵如神的毕苏斯基和协调各方的帕德雷夫斯基这些领袖相比,凯里斯唯一的优势就是忠诚,这个优势和立陶宛人的血统为他赢来了立陶宛大臣的位子——约瑟夫和玛丽亚不在乎他有多能干,只在乎他是否对联邦君主足够忠诚。

    “议会决定了,从你们这里开始农业改革,具体的项目过两天会发来正式文件,”德雷克对凯里斯说,“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执行前些天议会通过的《解放农奴法案》和《土地流转法案》。先把我们现有的土地分到无地的农民手中,如果土地不够的话可以以各种方式适当地征用一些其他贵族和地主的土地,并严厉打击各种以雇佣之名行农奴之实的行为。”

    德雷克说着,跟着凯里斯身边的秘书也开始奋笔疾书地记录。

    “然后,放宽土地市场的准入门槛,允许农垦相关的企业租用和集中土地,并给有足够土地的企业提供技术津贴和机械租用。同时要鼓励立陶宛本地的群体兴办农垦企业,可以在技术支持方面给予他们更加优惠的价格,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给一些额外的补助。另外,我们还需要在不影响粮食价格的情况下以王室的名义建立起一批粮食加工厂。过几天王宫那边会有专人来协助这件事。当然如果有其他群体想要投资这一项目,政府也要放宽限制,鼓励他们参与进来。这几件事的进度陛下非常的重视,劳烦您多多费心了。”

    德雷克特地强调了最后一句,他知道,只要是国王约瑟夫交代的事情,凯里斯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办好它。

    “只要是陛下吩咐的事情,臣下将竭尽所能,”凯里斯用一次不深的鞠躬表达他的决心,“但自耕农的问题并不好解决,有些地主不愿放弃手上的土地,甚至有人纠集了家兵在和政府作对。”

    “这些地主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同意放弃土地权的,”德雷克并不担心这些小地主,议会已经批准了一批经费用于采买他们的土地,“如果怕遇到抵抗的话,毕苏斯基将军过几天就会来这里就职立陶宛军区司令,如果需要军队出面你就找他。”

    其实司法大臣在议会上提出了一个更妙的方案,这些地主大多数和沙俄有不清不楚的关系,也多有违法犯罪的前科。如果不想花钱,完全可以专门组织一批司法小队,在军队的帮助下一个一个抓人,找个律法判几十年监牢加没收财产,地自然就能分出去了。

    议会经过讨论以后觉得这个办法虽然省成本,但地主不像贵族,他们人数太多,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太大。而且这么办影响实在太坏,还是要设立一笔资金做做样子。至于抓人的提议,可以抓几个典型杀鸡儆猴,但没必要全抓。

    农业大臣在会上提出了司法大臣方案的优势,如果真的这么做,联邦将会收获来自广大农民的支持。但德莫夫斯基以随意抓人很可能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影响联邦精英阶层的忠诚的理由驳斥了农业大臣,导致司法大臣的方案最终没有通过。

    得到德雷克的保证后,凯里斯表示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然后立陶宛大臣将众人引到了他的办公室:“您请先休息片刻,立陶宛地方上的各位同僚都想一睹大公殿下的英姿。”,凯里斯倒退着离开了房间,去叫立陶宛地区的官员们来觐见克里斯汀。

    “试图取得农民的支持,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德雷克和克里斯汀又聊起了议会上的那场辩论,“但不应该以牺牲知识分子的忠诚为代价。”

    “但如果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联邦将前所未有的稳固,”克里斯汀并不赞同德雷克的观点,“而且农民中也会产生新的精英们。”

    “你说的没错,但如果我们操之过急,就会导致当下的精英阶层倒戈,”德雷克说,“如果这样,议会一定会选择向精英阶层妥协,这样我们不仅得罪了知识分子,还背叛了农民们,得不偿失啊。”

    克里斯汀没再说话,说到底,指望议会去打压和他们利益相同的阶层本来就是一种妄想。如果真的想彻底摧毁地主阶层,还是需要农民们自己站起来。

    一旁的德雷克也在思考,如果想替代现在的知识分子,就必须要在社会的下层中培养出新的知识分子。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现行的教育。

    任重而道远啊,德雷克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