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越到北宋了,谁还造反啊
繁体版

第13章 烧砖窑

    其实说烧窑,可以是瓷器,也可以是砖。

    但是在这里,武义指的是青砖。

    青砖是需要特定的黏土的,但是在这,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黏土的储备很是丰富。

    而且相比较于红砖,青砖也很是环保。

    之所以在宋朝就考虑这个问题,那是因为武义觉得这个骂名不能自己背。

    就像后世发明调休的那家伙一样。

    那骂名背负着,都没人跟他玩了!

    要不然不考虑这个问题他就烧红砖了!

    “烧窑?”武承东疑惑的问道,“你会吗?”

    也不怪武承东会疑问。

    如果谁都会烧窑,那武家村也不至于现在还是一个贫穷的地方。

    而且烧窑这技术,不是说你想烧就可以烧。

    烧砖的过程说起来简单,和泥,脱砖坯子,晾砖坯子,装窑,烧砖,洇(yin)砖,出窑。

    除烧窑外,哪一个环节拼的都是力气,烧窑靠的是技术和经验。

    窑大多建在有粘土的地方,这样脱砖坯子取土比较方便。

    脱砖坯子首先要取土和泥,当年的新土不能用,秋天把土堆在那里,经过一冬天的风化,里面不再有生土坷垃。

    和泥时,再掺入一定比例的沙土,这样烧出来的砖才能光洁不裂。

    不过,做这些事情的前提就是建立窑子。

    你要会窑炉的设计和搭建吧?

    设计合理的窑炉能够提供适当的温度和烟气排放,保证砖制作的成功。

    “我说的是砖窑!”武义重点说出这个砖字,“可不是瓷窑,还没那本事!”

    武承东点点头,如果是砖窑那还好一点,但也是需要技术的。

    “我能问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武义闻言低头想了想,还没回答,就被武承东抢答,“抱歉,是叔孟浪了!”

    在这个年头,还是小手工业,不是机械化大生产。

    所以成品良莠不一,有一门技术的人还是很吃香的。

    就单单武义的这门烧窑,只要真的成功了,那他就算是每天躺在家里睡觉都可以。

    这就是有本事的日子。

    所以古语有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很多人不到死的那一刻,是不会把技术往下传的。

    武承东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看见武义低头以为他不想说,所以连忙自问自答。

    “不是这样的,”武义连忙摇头,“叔你误会了!我是在想该怎么回答你的问题。”

    “哦?”

    “我之所以会烧窑,是因为看了一本书才知道的!”

    武义不是只靠烧窑过日子的,如果想帮助村子发家致富,只靠自己是不够的,所以眼前的武承东是最好的人选。

    因为对方是这个村子除了狗子跟铁牛之外对自己跟楠楠最好的外人了!

    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是武义的基本原则。

    “所以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武二叔!”武义很是诚恳道,“我做这个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村里,当我们能把砖卖到周边,甚至卖到县城,想必村里的贫穷情况一定会大有好转。”

    “你识字?”武承东没听其它的,他的第一反应是武义会识字。

    “这...”武义疑惑道,“有问题吗?”

    武义不仅会识字,因为要经常出国科研考察,还会英文,西班牙语。

    “哎呀!”武承东没理会武义,连忙跑进屋内,没多久,就拿着一张纸又跑了出来。

    “贤侄,你看看这上面写的什么?”

    武承东也不管许多,连忙把纸递给武义。

    武义接过纸,纸已经发黄,而且质量感觉也不是很好。

    但是见武承东这么郑重,武义也很是郑重的打开。

    上面写着一些字,繁体字。

    还好繁体字武义看得懂,武义扫了一眼,感觉有点愣,偷瞄了一眼武承东,见他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所以还是一字一字的念出来,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武义念完,脸色古怪的看着武承东。

    而对面的武承东已经是泪流满面,双手扶额叹息。

    因为武承东哭的很是无声,所以他的婆娘没听到什么声响。

    而狗子则是一脸呆滞的看着武承东,

    对狗子来说,今天的很多事有点突破他的理解极限。

    许久,当武承东把眼泪鼻涕擦拭干净的时候,朝武义跟狗子笑了笑,“不好意思,这是当年一位好友留下的诗句,只是如今我才知道他写了什么!”

    武承东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就不多说其它的,武义也是把写着诗句的纸还给了武承东。

    随即武承东问武义需要他做什么。

    武义见武承东终于缓过心情,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但想必武承东跟对方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是这样的,”见聊到正题,武义给狗子做了个眼神示意,狗子也是会意,拿出武义给自己的一张白纸。

    白纸是武义从实验室拿出来的,这张纸比起武承东拿出来的那张,不仅仅质量更好,在上面写字也不会太透。

    武义简单的在纸上绘制了周围黏土的位置,调查发现有一个最大的黏土地居然有人了!

    就是老族长的。

    所以武义需要武承东说服老族长,他才好动土做事。

    看着白纸上的弯弯线线,武承东蒙了!

    “贤侄,这又是什么?”

    武义闻言才反应过来,武承东看不懂字,那同样的应该也是看不懂图。

    “这是我手绘的我们村子周围的地形图!武二叔你看,这是山,这个是河流...”

    武承东学的也快,在武义的教导下很快看懂了简易地图。

    “啧啧啧,不得了啊!”武承东看着武义画的地图,他也是第一次看到自家生长土地的全貌,“贤侄,这也是你书上学的?”

    反正已经承认了前面的,这个也承认没什么不好意思。

    所以武义很是自然的点点头,“都是我从书上学到的。”

    “哎!果然!”武承东赞同的道,“本朝太祖不是说了什么‘书中自有什么什么,书中还有什么什么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武义轻轻的回答。

    “对对对,没错,”武承东连忙点头,“读书人,那才是本朝的肱股之臣啊!”

    听到这话,武义内心很不是滋味。

    就连一位底层老百姓都知道读书人,可是谁知道武将呢?

    重文抑武的国策啊!

    轻轻地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