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繁体版

霍光时代来临

    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刘弗陵迎来了一个异象。

    泰山芜莱山南汹汹有数千人声。民往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集其旁。

    面对着这个异象,擅长望气、星象、占卜、天文学的人,以及朝臣商议后,得到一个答案:祥瑞。

    上天赐下祥瑞,是恩泽帝王。

    年过十八岁的刘弗陵,自然要做些事来,回应上天。不仅派人去泰山祭祀,还亲自下诏,恩泽天下。

    然,又一个异象来临,打破了长安的宁静。

    据史料记载,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

    上林苑是皇家园林,枯柳,不仅活了过来。柳叶被虫子啃食,留下的景象,犹如五个字:公孙病已立。

    这五个字,引发了大臣激烈讨论。

    这时,有一个人给皇帝上书。他叫眭弘。

    【眭弘的谶语】

    眭弘,鲁国番县人。年轻时,他有这样的爱好:尚气任侠,喜欢斗鸡走马。

    按照剧情发展下去,眭弘的一生就这样。怎知,长大后眭弘,开始走向成熟,用心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时,汉朝掀起了一股文化之风。尤其是文、景二帝,推崇《尚书》、《春秋》等文化书籍。汉景帝时,还以公羊寿、胡毋生等人为主,主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编撰书籍活动。这部书籍,就是留名后世的《公羊氏春秋》。

    此书面世,受到了很多儒家宗师级别的人物追捧。故而,读书人想要入仕,无不精通《春秋》。

    眭弘也不例外,收敛心性后,开始为自己谋出路,用功读书。他拜在了一个有名望的老师门下。这个人叫嬴公。

    嬴公也是文化领域,一代翘楚,宗师级别的人物。事胡母生治《春秋》,能守学不失师法。他还在汉昭帝时期,有一个官职:谏大夫。

    眭弘拜嬴公为师,开始学习《公羊春秋》。眭弘悟性极高,学习能力又强,也在文化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在太常召开的一次考核中,眭弘获得优等成绩。

    就这样,眭弘以举明经身份,进入仕途,担任议郎。

    汉昭帝时,眭弘仕途顺畅,迎来了新的官职:符节令。

    眭弘一边认真做官,干好本职工作。另一边效仿老师嬴公,广泛招徒教学。眭弘名气也很大。有弟子一百多人,以严彭祖、颜安乐名气最大。

    上林苑枯柳复生,虫食叶成文,这等异象,引发了长安震动。博学多才之士,定要参与进来,解释这个异象是什么意思。

    眭弘来到长安后,不仅闯荡出名气,还接触了更多的书籍。尤其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留下瑰宝,被他研读。

    他也继承了董仲舒的有关谶语之说。

    皇帝做得好,将会降下祥瑞。

    皇帝做的不好,就会降下异象。

    学术很高者,就会通过异象,留下谶语,以警告帝王。

    眭弘对谶语之说,有很深的研究。泰山石自立,枯柳复生,这两个异象,让眭弘推测出这样的谶语:匹夫为天子。

    于是,眭弘将自己推测出的东西,整理成册。为了让自己说的话有理有据,眭弘以《春秋》为依据。

    这样解说道:

    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

    这段解说,有两个核心意思。

    其一,故废公孙氏当兴。

    其二,不久后,将会有一位出自平民的人,成为天子。

    然,眭弘不能解答两个难题:当立的公孙病已是谁?今,他在何处?

    公孙病已,当立。那么,现在的皇帝,又该怎么办呢?

    眭弘又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禅让。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充分,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眭弘以董仲舒之名,抛出自己的观点,其意是说汉室尊尧帝为先祖,而尧帝禅位于贤明的舜帝。你们祖先,都做了这样的事情。你,也应该去做,顺承天命。

    眭弘不愧是有学问的人,分析具体,有理有据。上奏的文案,写好了。他要先送到少府(九卿),才能递给皇帝。

    少府看后,将眭弘的文书,上奏给了皇帝。

    刘弗陵尚未到亲政的年龄,所以,上奏的国书,霍光要先过目。毕竟,上官桀那次事件,让他有很强的阴影。

    当霍光看到眭弘的上奏书,顿时大怒。

    庶子,不安心专研学问。反而,胡说八道,怪力乱神。谁当皇帝,这可是国家大事。怎可因你三言两语,放弃帝位,另立他人。

    且不说,霍光会有此反应。

    刘弗陵会因为这两个异象,轻易放弃祖宗得之不易的江山?

    答案:不会。

    霍光直接下令,将眭弘抓起来,交给廷尉审理。

    经过审理后,眭弘的下场是这样的:以妖言惑众罪,被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眭弘去世五年后。真的,有一个来自民间的天子,他叫刘病已(未来的汉宣帝)。

    谁也没想到,眭弘会一言成谶。

    这里有个问题:眭弘在文化领域,有很高的地位,且,又在朝廷当官。那么,他为什么会愚蠢的去做这件事呢?

    对于,这个问题,留了很多观点。

    比如,阴谋论。

    有人认为,形成了以眭弘为首的文化人,解读异象,针对汉昭帝,搬倒霍光。

    又比如,学术论。

    眭弘是根据自己的学识,用经学解读异象。本以为是言论自由,却没想到会因言获罪,被杀。

    再比如,造势论。

    眭弘这样做,只为了一件事,为流落民间的皇孙刘病已造势。

    当然,还有一种观点:杜撰说。

    至于,是那种观点。我个人也说不清楚。这两个异象出现在史册,且被记录下来。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或许,未来会有更多的资料,进行佐证,进而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总之?一代经学大儒眭弘,因过度解读元凤三年,出现的异象。

    最终,被以妖言蛊惑罪,诛杀。

    【侯史吴案】

    眭弘事件,让霍光意识到一件事:眭弘怎会愚蠢,说出这样被灭族的话。

    细思之下,霍光认为这背后有巨大的阴谋。而,这个阴谋是针对他。

    是谁,利用异象,以儒学的力量,针对他?

    谁,有能力针对他?

    霍光带着这两个问题,去思考。很快,他找到了一个答案。这个人,就是汉相田千秋。

    眭弘是符节令,俸禄六百石,归少府管辖。少府,位列九卿,是负责替皇帝掌管财政。此时的少府,叫徐仁。

    徐仁又是汉相的女婿。

    眭弘归徐仁管,而,眭弘的上书,不能越级。所以,徐仁不可能不知道。徐仁既然知道,还让眭弘去做这件事。意味着,徐仁也支持他的行为。

    通过这些事情,霍光看到了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他不利。

    既然如此,那他就要铲除这股力量,维护自己得之不易取得的胜利果实。

    要整治徐仁,总要有一个明正言顺的理由。

    这点,难不住霍光。

    这年四月,一个人成为了霍光对徐仁出手的突破口。

    他叫侯史吴。

    侯史吴,曾是桑弘羊的故吏,俸禄三百石。

    桑弘羊,被押赴刑场问斩。桑弘羊的儿子桑迁逃亡,来到侯史吴处避难。

    按理说,桑弘羊被以谋反问斩,聪明的人,应该主动撇清关系。但,侯史吴念及桑弘羊对他的恩情,将桑迁藏匿。

    桑迁是桑弘羊的儿子,朝廷定会加大追捕力度。一旦,罪行被揭发,定会牵连整个家族。侯史吴为了争取宽大处理,主动投案自首,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办案人员,见他表现良好,没有将他当成反贼同党处理,而是羁押牢狱。

    上官桀、桑弘羊等人造反案,霍光是高度关注。不仅诛杀了核心人员,还要清算有牵连的人。负责办理此案的人,主要有两个人。一个叫徐仁,另一个叫王平(廷尉)。

    元凤二年四月,汉昭帝从建章宫,迁入未央宫。

    这是普天同庆的重大事件。

    建章宫是汉武帝修建的一座宫殿,而,未央宫是大汉皇帝居住的地方。刘弗陵入住未央宫,这是一件大喜事。故而,刘弗陵大宴群臣,赐郎从官帛,赐宗室子钱,每人二十万。吏民献纳牛酒的赐帛,每人一匹。

    这年六月,刘弗陵又做了一件事:大赦天下。

    朝廷大赦天下,很多因上官桀、桑弘羊等人造反牵连的人,情节不是很严重,理应释放。其中,侯史吴也被徐仁、王平,放在了特赦名单之中。

    按理说,这是一件小事,不值得霍光关心。但,侍御史重新翻阅卷宗,认为侯史吴之罪,当斩,不应该被赦免。

    于是,侍御史将这件事,向上奏请。

    桑弘羊是御使大夫,他死后,霍光又提拔了一位新的人员,担任这个职务。这个人叫王欣。

    王欣,本是一名不起眼的小吏。因资历,获得升迁,成为被阳县令。汉武帝后期,州郡起义频繁。为了不走亡秦之路,汉武帝派出了绣衣御史,去镇压叛乱。

    王欣已经被压倒刑场,伏身于铡刀砧板之上,正要问斩之时,说了一段话,打动了问斩他的暴胜之。

    暴胜之认为他是个人才,回到长安后,将王欣举荐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遂征召王欣为任右辅都尉,代理右扶风。王欣在这个岗位上,为官清正,治理有方,驿馆整洁而不奢靡,官家驰道修整平坦,百姓俱能安居乐业。汉武帝巡游时,又见证了王欣的劳动成果,还多次下旨嘉奖,特别表彰。

    就这样,王欣官声卓著,很有名声。

    桑弘羊死后,御史大夫的位置空了出来。王欣又一次迎来了升迁,成为御史大夫。

    侍御史,是王欣的下级单位,归他管。但,王欣能够历经汉武帝晚年那几场大动乱,元凤元年造反,而,屹立不倒。足以见得,他是有智慧的。

    侍御史的揭发,牵扯太广,他不能做主。于是,他让侍御史直接上奏,让霍光来处理。

    霍光正愁没有机会,敲打田千秋。这下,他总算找到了借口。故而,侯史吴的小案件,他要提升高度,当做大案件来处理。

    【霍光独大】

    廷尉王平、少府徐仁是负责处理以上官桀为首叛乱的主要办案人员。对于,藏匿桑迁的侯史吴,他们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桑迁是因父亲谋反而被牵连定罪,才被侯史吴藏匿。侯史吴不是藏匿谋反的人,而是藏匿被牵连的人,就根据赦令,免除侯史吴的罪。

    侍御史认为桑迁通晓经术,得知父亲谋反却不谏诤,等同谋反。侯史吴曾官阶三百石,为首藏匿桑迁,不能与平民藏匿随从者同等看待,侯史吴不能赦免。

    侍御史拿出法律依据,不仅给侯史吴定下死罪,还上书弹劾请求重新审理,弹劾廷尉、少府放了谋反的人。

    这个案件,送到了霍光手中。

    徐仁,是汉相田千秋的女婿。女婿出了这样的事,若被定罪,定是死罪。田千秋不想女婿被杀,动用自己的势力,强行为侯史吴开脱。

    为了说服霍光,田千秋还干了一件事:召集中二千石与博士在公车门集会,商讨在法律中侯史吴该判什么罪。

    田千秋本意是为了救女婿,殊不知,他这种行为,彻底站在了霍光对立面。本来是办案人员对案件看法不同,继续讨论就行。怎知,变成了田千秋与霍光的对立。

    令,田千秋也没想到,他召集的朝臣商讨对侯史吴审判结果的讨论。朝臣畏惧霍光,也知霍光之意,共同主张,侯史吴是死罪,该杀。

    田千秋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只能把外朝大臣讨论后的结果,密封好后,送给霍光裁决。

    霍光借题发挥,以田千秋擅自召集中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商讨案件,内外异言,直接把王平与徐仁关进监狱。

    霍光,这一举动,向朝臣表明了一个坚定态度:我亲自抓的谋反案,还敢有人反对。王平、徐仁,就是你们的下场。

    霍光释放的信号,太霸道了。

    朝臣害怕,霍光迁怒田千秋。导致,内外两朝,全面决裂。但,没有人敢劝谏。现在的霍光,权势滔天,谁敢反对,除非他不要命。

    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

    他就是杜延年。

    反霍联盟之所以失败,杜延年居功甚伟,他也因此被封为建平侯。霍光主政,杜延年辅政。杜延年虽出自酷吏之家,但,性格宽厚。

    杜延年不想看到霍光和田千秋决裂,影响社稷,劝谏霍光。

    先说了给人定罪,要依法办事:

    吏纵罪人,有常法,今更诋吴为不道,恐於法深。

    又说了田千秋的行为:

    丞相素无所守持,而为好言於下,尽其素行也。至擅召中二千石,甚无状。

    再说了田千秋的重要性:

    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

    最后谈论天下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间者民颇言狱深,吏为峻诋,今丞相所议,又狱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众心。群下讙哗,庶人私议,流言四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於天下。

    杜延年话语的核心是说:

    田千秋是先帝重臣,行为举止天下人有目共睹。如今,朝廷发生的事情,天下人都看着。如果以擅自为由,处理丞相,定会引起天下人议论,不利于霍光的执政地位。

    霍光能够一手遮天,随便用一个理由,就能够杀掉田千秋。但,杀掉田千秋,对霍光而言,没有什么好处。

    霍光懂得顾全大局,更在乎自己的名声。所以,他采纳了杜延年的意见。

    王平、徐仁,因弄权,被弃市。

    田千秋因杜延年之故,得以存活,不敢与霍光争锋。

    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宁可得罪皇帝,不可惹怒霍光。

    这一刻,迎来了属于霍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