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昭宣中兴
繁体版

昭帝大婚

    【提拔宗室】

    任立政回到汉朝,将出使匈奴有说李陵的结果,告诉了霍光、上官桀二人。霍光、上官桀二人,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昔日之友,最终成为了他国之人。但愿,未来不要在战场相遇。

    李陵之事,告一段落。霍光的辅政之路,还有继续。

    金日磾去世后,四位辅政大臣,变成了三位。没有了金日磾,霍光主政,上官桀辅政。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这两位辅政大臣,是儿女亲家,定当精诚团结,治理国政。

    刘弗陵按照先帝遗诏,加封霍光为陆博侯,加封上官桀为安阳侯。无论是朝政,还是军政,都落入霍光、上官桀之手。一时间,霍家、上官家,风光无限。

    就在,霍光春风得意之时,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

    尽管,霍光辅政,每次进出宫廷和下殿出门时,停步和行进的地方都有一定的位置。霍光,没有因为自己的权力越大,做出僭越之举。

    天下人,都在拭目以待,看霍光会做出怎样的政绩。

    这日,宫中发生了一件怪异事。

    群臣得知,一整夜都很惊慌。霍光为了避免出现不可控制的事件,连忙叫来尚符玺郎,打算收取玺印。

    按理说,霍光是辅政大臣,想要收取玺印,有眼力劲的人,定会双手奉上。怎知,保管玺印的郎官,是个二愣子,不肯交给霍光。

    霍光见状,愤怒之下,想要夺过玺印。

    那位郎官不惧霍光,按剑说:我的头你可以拿去,可是玺印你拿不到!(你要拿玺印,除非杀了我。)

    若是其他人,遭遇这种情况,定会说一句:你算老几,敢阻拦我。

    下一个动作,定是杀了碍事者。

    这个郎官,运气好,遇到了霍光。霍光小心谨慎,不想把事情闹大。他的一举一动,朝臣都看着。他若杀了郎官,强拿玺印,就会被天下人认为弄权,不利于他以后辅政。

    霍光压住自己的脾气,表彰了这位郎官忠君之举。

    刘弗陵见朝臣对霍光唯命是从,唯独这位郎官为了保护玺印,敢用性命怒怼霍光。这样的人,刘弗陵自然要表示一下。他顺着霍光的话,提升这位郎官两级。

    这件事后,有人劝谏霍光。

    他先列举了一个例子:霍大将军,莫非忘了诸吕的下场?

    霍光身居朝堂三十多年,皇家那些事,岂能不知晓。诸吕之事,是皇家禁忌,他又怎能不知。但,霍光不明白这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没有表态,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那人一口气说了很长一段话:

    诸吕身处伊尹、周公之位,摄政擅权,而背宗室,不与人共职。所以,天下人都不信任他们,这导致他们走向灭亡。今霍大将军处在类似的位置上,皇帝年幼,霍大将军应该多招纳宗室子弟,多与大臣共事,反诸吕道,这样就可以免患。

    这人以诸吕之事,劝谏霍光,身居高位,不要忘形,要提拔宗室,多与大臣共事。否则,天下人会认为霍光欺幼主,群起攻之,就会落得诸吕的下场。

    皇帝年幼,霍光大权独揽,难免给人留下权臣欺主的印象。无论霍光怎么做,在宗室眼里,他始终是一个外人。

    如何处理与宗室的关系,是摆在霍光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霍光被一言惊醒,辅佐一年多,他忙于其他事,忘了提拔宗室。于是,霍光采纳了这人的意见,大力提拔宗室,共同辅佐皇帝。

    不久后,一个人进入霍光的视线,他叫刘德。

    刘德,是楚元王(刘邦的弟弟)一脉。

    刘德修习黄老之术,有谋略。年少时多次谈论政事,被召见于甘泉宫,汉武帝给他送了一个荣誉称号:千里驹。

    他在昭帝初立时,做了一件事:以宗正丞的身份,审判刘泽造反案。

    此时,刘德三十多岁,正在丞相府听候诏命。

    前有汉武帝的评价,后有参与审判刘泽造反案的功劳,又是出自皇族。这样的人,自然会进入了霍光的视线。

    霍光将想要提拔刘德为光禄大夫,告诉了身边的人。

    有人提出了反对。

    那人给出了一个明正言顺的理由:其父刘辟强尚在,提拔刘德,不如提拔他的父亲。

    经这个人的提醒,刘辟强,也进入了霍光的视线。

    刘辟强是楚元王刘交之孙、红懿侯刘富之子。出生于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刘交是一位醉心于文化研究的诸侯王,他的子孙大多继承了这优良的特点。身为孙子的刘辟强,也不例外,好读书,能属文。

    汉武帝时期,以宗室与二千石大臣争论。刘辟强表现很优秀,获得了这样一个名声:诸宗室冠。

    然,刘辟强清静少欲,常以书自娱,不肯出仕。

    论宗室资历,他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历经四朝。

    论年龄,他是宗室年龄最大,活了八十多岁。

    论名声,汉武帝给出诸宗室冠的评价。

    霍光采纳其意见,提拔年过八旬的刘辟强为光禄大夫,兼长乐宫卫尉,还给了他最高的荣誉,升迁为宗正(位列九卿,掌皇室亲属)。

    为了恩泽百姓,霍光以皇帝的名义做了几件事。

    如大赦天下,轻徭薄赋。

    又如派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符节巡行郡国,察举贤良,调查民间疾苦及冤案、失职等事宜。

    再如派使者赈贷无种子与粮食的贫民。

    当听说百姓受灾,无力偿还时。刘弗陵亲自下诏: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赈贷的种子、粮食不予收债,并免去今年田租。

    为了让流散的百姓,回归故里,刘弗陵再次下诏:过去曾令民供出马,现停止执行。对于向京师各官府所供给的马匹,皆减少数量。

    转眼间,刘弗陵继位,已经四年。这四年,扭转了汉武帝晚期带来的创伤,百姓安居乐业,商贾云集。

    【鄂邑长公主为弟弟择妻】

    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小皇帝十二岁了。这个年纪,对于现在人而言,还在念小学六年级。但,西汉时这个年纪算是小大人,可以结婚、生子,尤其是出生在皇家的人。为了能够保证皇家血脉能够延续,到了这个年纪,就会有人替他将婚事提上日程。

    小皇帝的婚事,绝对是头等大事,相关的人员都要高度重视。成功了,皇后的母家就属于外戚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

    按照汉朝立后标准,要么出自外戚母家,要么出自功勋后裔,最低标准也是要出自良家子。

    汉惠帝的皇后是吕太后安排的外孙女,汉景帝的皇后是薄太后安排的母家侄女,汉武帝的皇后是王太后结盟的馆陶公主刘嫖之女陈氏。

    从汉惠帝、汉景帝、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都会看到皇帝母族的身影。刘弗陵的情况不一样,奶奶、母亲去世,不会出现外戚干涉婚姻大事。但,有一个人能够干涉,她就是鄂邑公主。

    鄂邑公主是汉武帝仅存于世的女儿,刘弗陵继位,尊她为鄂邑长公主。

    刘弗陵的生活起居,都是皇姐照料,两人感情很好。故而,鄂邑长公主享受帝母的待遇。有句话是这样说,长兄为父,长姐为母。诺达的皇宫,刘弗陵身边的亲人尽去,唯有与皇姐相依为命。所以,鄂邑长公主,要为弟弟的婚事,挑选良人。

    按理说,鄂邑长公主嫁给了王充耳,应该帮扶夫家。

    鄂邑长公主生有一女,可惜,女儿嫁给了河间王。不能将自己女儿送进皇宫,若将王家的女儿,送进宫嫁给皇帝,无疑能够助长自己的势力。

    她享受帝母的待遇,皇后又是王家人,这后宫无疑是她说了算。

    刘弗陵的婚事,正好是鄂邑长公主介入后宫最佳机会。于是,她积极行动起来。奈何,盖侯王家人丁太过单薄,没有适合小皇帝的人选。无奈之下,鄂邑长公主挑选了周阳氏女。

    【上官父子的野心】

    当小皇帝大婚,且,暂定周阳氏女的消息,不经意传了出来。一个人见状,立马采取了主动攻势,主动冲击皇后之位。这个人就是三大辅政大臣之一的上官桀。

    小皇帝到了成婚年纪,上官桀也盯上了皇后之位。正巧,上官桀有一位孙女。这位孙女,是他的儿子与霍光的女儿所生。此女,还要喊霍光一声外公。有了这层关系,上官桀将孙女嫁入后宫的想法,告诉了霍光。

    按理说,霍光和上官桀两人是辅政大臣,又是儿女亲家。此女,更是霍家和上官家的纽带。一旦,将此女送进宫,两家的权势将会更盛,无人能及。

    就当上官桀认为,这件事定能水到渠成之时,却遭到霍光反对。而,霍光给出了一个明正言顺的理由:上官氏年龄太小。

    对于,霍光这个反对理由,有两种看法。

    其一,霍光与上官桀争权。一旦,外孙女嫁给小皇帝,上官家就属于外戚。不利于,他的辅政之路。

    其二,霍光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小皇帝。畏人言的霍光,没有付诸行动,就被上官桀先开口。

    霍光以上官氏年幼为由,成功劝退了上官桀。但,上官桀才不信霍光的托词,也明白托词背后真正的含义。

    霍光不想要他做的事情,上官桀越要去做。一旦孙女能够成为皇后,他就属于外戚。有了这层身份,哪怕与霍光决裂,他丝毫不惧。

    上官桀有行伍的经历,做事,雷厉风行。霍光反对,他就要去另谋出路。很快,他将目光对准了鄂邑长公主。只要鄂邑长公主同意了,孙女成为皇后,依旧能够水到渠成。

    上官桀将有说鄂邑长公主的任务,交给了儿子上官安。

    上官安以父亲上官桀的原因,得以出仕,被拜为车骑将军,还迎娶了霍光的女儿。面对老丈人反对将女儿送进宫,他也想做成这件事。一旦,女儿成为皇后,他就是皇帝的岳父,成为新一代外戚,定能封侯。

    【上官父子与鄂邑长公主之间的那些事】

    上官安没有直接去做鄂邑长公主的思想工作。相反,他找到了鄂邑长公主的软肋:丁外人。

    丁外人,河间国人。出生于平民的他,不甘平庸,拜在了王文信(鄂邑公主之子)门下。为了荣华富贵,丁外人走了一条捷径,搭上了鄂邑长公主这条线,成为了她的情夫。

    汉武帝在世时,很注重脸面。女儿石邑公主与公孙敬声私通,直接处死。所以,鄂邑公主和丁外人之事,相当隐秘。及至,汉武帝去世,刘弗陵继位,鄂邑公主入宫照料,其地位堪比帝母待遇。

    随着,鄂邑长公主身份提高,她和丁外人那些事,不用藏着,反而闹得长安尽知。

    按理说,这件事,不利于皇家颜面,有伤风化,应该被及时制止。然,刘弗陵和霍光得知鄂邑长公主事情后,非但没有禁止,反而下诏令让丁外人服侍鄂邑长公主。(不绝主欢,有诏外人侍长主)

    丁外人与鄂邑长公主那些不能见光之事,成为了公开、合法化。丁外人仗着鄂邑长公主的宠幸,放大了人性的恶,横行不法。曾经欺负他的人,都要加倍还回去。

    其中,有一个人叫樊福。

    樊福官居京兆尹,管辖范围都是权贵。丁外人犯法,曾被他重办。得势后的丁外人,直接明目张胆干了一件事:派人刺杀樊福。

    不仅如此,丁外人还大张旗鼓将刺客藏匿在长公主府邸。

    天子脚下,京兆尹被当街刺杀,情节是何等恶劣。

    查,必须查。否则,律法何在。

    负责案件的人,叫胡建。

    胡建,河东郡人。天汉年间,担任军正丞。因家贫,为官清廉,没有车马交通工具。他虽为官,却很亲民。经常步行与士卒生活在一起。时间久了,胡建和士卒打成一片,深受爱戴。

    当时,驻守长安北军的监军御史私为奸利,私自拆毁军营壁垒的墙来开设商店,向士卒贩卖货物。

    御史的罪行,如果按照普通司法审判,不致于处死;如果按照军法就构成了死罪。胡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黄帝李法》为法律依据,联合士卒,捕杀御史。这就是汉武帝天汉年间,发生的一个大案:胡建诛杀监军御史案。

    胡建是下级,首次以军法,不经请示,斩杀上级监军御史,全军震动。一时间,这件事闹得很大,朝野上下皆知。

    汉武帝得知这件事后,想到自己王牌军队,竟然出现了这些事情。汉武帝很生气,不以文人制定的法律管理军队,而是以胡建诛杀监军御史的先列,用军法处理军队之事。

    胡建之举,得到汉武帝嘉奖,还特下诏书,以示表彰。一时间,胡建成为长安尽知的人物。不久后,胡建获得升迁,被提拔为渭城令。

    渭城县处于京师长安附近,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经常出入。所以,这个差事是个苦差事。

    干不好,得罪皇帝。

    干好了,得罪权贵。

    胡建去了渭城,不阿权贵,秉公执法。将渭城治理,很有名声。

    京兆尹樊福被刺杀案,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影响。然,相关办案人员,知道是谁做的。也知道作案人员藏匿之处。但,他们不敢得罪权贵,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件案子,就落到胡建手中。

    胡建是出了名的不惧权贵,这次,他依旧不惧。

    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去做。

    别人不敢得罪的人,他去得罪。

    为了维护汉律,为了给樊福讨还公道,为了心中的正义,哪怕丢了性命,他义无反顾去做这件事。

    胡建率领办案人员,将鄂邑长公主府邸围了起来,索要刺客。

    丁外人见事情闹大,只能向鄂邑长公主哭诉。鄂邑长公主仗着自己的身份,闻言大怒。直接下令,让丁外人用武力驱逐办案人员。

    上官安与丁外人交好,率领家奴门客前去助阵,追射胡建等人。胡建等人,哪里是这些人的对手,只能被迫逃亡。

    谁能想到,一场官府办案,却遭到权贵阻碍,闹出这样的荒唐事。

    鄂邑长公主不仅用武力驱逐办案人员,还恶人先告状,指使仆射上书,状告胡建胡作非为,打伤了长公主的家奴。

    胡建立马上书辩驳,揭发鄂邑长公主藏匿刺客,阻拦官府办案。

    鄂邑长公主恼怒之极,又命人上书状告胡建,对于差役打伤长公主家奴,知情不报,也不追究。还给胡建定罪,用箭射长公主门第,犯下大不敬之罪,以律当诛。

    面对这个案件,有司不敢做主。一边是得罪不起的权贵,另一边是百姓称赞的好官。有司只能将卷宗上呈,交给霍光。

    霍光何等精明,看出了事情原委。但,碍于皇帝颜面,他不能处理有罪的长公主。同时,霍光又不想百姓称赞的胡建蒙受不白之冤。

    于是,霍光用了帝王权术之一:搁置。

    鄂邑长公主不满霍光这种做法,他非杀胡建不可。但,她又不敢叫霍光做事。上官桀为了讨好长公主,趁着霍光休假,代他主事时,直接下令缉捕胡建问罪。

    胡建拿出男儿的血性,以杀身正道。值得一提的是,胡建死了,其下属和百姓都为他喊冤。胡建被后人祭祀,成为不惧权贵的象征。

    胡建输给了权贵,却赢得了民心。

    上官父子也因为这件事与鄂邑长公主,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上官安想要将女儿送进宫,奈何,霍光这条路走不通。于是,他凭借与丁外人之间的关系,走一条捷径。

    上官安为了让丁外人去做这件事,说了一段话:闻长主内女,安子容貌端正,诚因长主时得入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忧不封侯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丁外人说服长公主立他女儿为后,作为回报,上官家族许诺为丁外人请封侯。一旦,丁外人被封侯,就有资格迎娶长公主。

    这些年,丁外人认真侍奉长公主。但,名义上他是随从,是情夫。这样的名声,是他心中一个刺。如果能够促成上官安之女为后,自己将会得到封侯的补偿。如此,就有资格迎娶长公主,翻身做主人。

    丁外人心动了,与上官安达成了协议。他太想改变自己的名声,积极做长公主的思想工作。

    鄂邑长公主对丁外人绝对是真爱,为了他,不顾世俗的眼光,还逼杀胡建。只要她能够促成上官氏为皇后。她不仅能够得到上官家族的支持,还能和丁外人名正言顺走在一起。在爱情面前,鄂邑长公主失去了理智。于是,放弃立周阳氏为后,转立上官氏。

    因为鄂邑长公主、上官桀、上官安、丁外人之故,六岁的上官氏,被送进皇宫,破格封为婕妤。一个月后,被立为皇后。

    上官氏也成为大汉王朝,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后。从此,历史上多了一个苦命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