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我的小说时代
繁体版

第67章 开挖 开播

    有了摩托车之后,仅需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就回到家里,所以方德华天天回家蹭饭,顺便逗一逗可爱的燕子。

    每天晚上回来,都能感受到方圩的活力。

    十三公已定下木瓜丁工厂的位置,又招募多名泥水匠,已经正式开工。

    同时开工的还有村小学,就在原小学不远处。

    两边请的都是十里八乡手艺好的工匠,小学的优先挑选。

    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全钢筋水泥的结构,一个是砖瓦结构。

    十三公天天盯着两个工地,显得异常忙碌,及开心!

    方德华、方兴国这两叔侄的宅基地也几乎同时开工。

    两米深的地基都已经挖好,就等奠基。

    所需的水泥钢筋趁着小学这波一起购买,省了不少事。

    4月15,吉日;凌晨12点,吉辰。

    方兴国刘梅梅夫妇与方德华旁边放着已经准备好几桶糖果瓜子,里面还有一两分的硬币。

    等12点一到,就开始洒往地基中。

    此时,地基里也挤着不少乡亲,都想沾点喜气、捞点零食吃。

    他们看到地上摆着几个大桶,心里暗暗佩服“主家大气”“兴国大气”。

    桶里都是常见的糖果,橘子、苹果、梨等水果,以及没有炒过的葵花籽、西瓜籽。

    在火把的照耀之下,一分钱的硬币隐约反射着光芒。

    “噼里啪啦!”

    时间一到,方兴军就点燃鞭炮,方兴国三人立即从木桶中各抓起一把,向人群洒去。

    乡亲们开始呼喊,尤其小孩子叫的最大声:

    “国叔,这里这里!”

    “大哥大哥,扔我这里。”

    “多扔一点!”

    三人这边洒几把,那边扔一些把,乡亲们纷纷用手、兜、布等物品来接空中的糖果瓜子,跟随三人而动。

    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三人就将两边的地基洒完。

    停止之后,乡亲们这才低头寻找起来地上洒落的东西。

    他们之中有些的衣袋已高高隆起,一边吃着饼干,一边在地上开始捡硬币、糖、水果。

    小孩们迫不及待地剥开得到的糖,美滋滋放入嘴里,学着大人低头寻了起来。

    一旦捡到一枚硬币,立即乐滋滋向同伴炫耀。

    方兴国将剩余的半桶糖果瓜子放在路边,边上还有两盘发糕,让乡亲们离开的时候再顺手抓一把。

    等地上的东西捡了七七八八之后,大人们开始赶小孩回去睡觉。

    到了白天,同堂的各家开始过来帮忙。

    搬砖递砖、拌水泥浆、挑水泥浆,这些小工的活,全都是同堂的人做。

    砌墙的是请来的大工。

    八十年代的农村,村里无论是谁盖房,都是大家一起帮忙。

    你去做是还人情,他来帮也是还人情。

    这样的好处能省下小工的开销,只需出大工的工钱。

    所以轮到别人盖房子的时候,方德华也得去帮工,将人情还回去。

    不过,估计是方兴国两人替他还。

    等地基搞完,就要正式开始建房。

    柱子、砌墙都是小事,最累的就是倒楼底。

    方德华这两家人都是200平的楼顶,15公分的厚度。这么多水泥浆,全靠人工挑着上去。

    而且还是三层!

    若是同堂的族人到时候盖个一层平房,简直就太吃亏。

    所以动工之后,方兴国他们就包了这些同堂族人的一日三餐,餐餐有肉!

    这样一来,效果非常好。

    活干得很累,但族人们丝毫没有一份抱怨,反而处处说方德华的好话“华仔大气。”

    他们都知道这饭菜是谁出的钱。

    这餐餐见荤的好事将村里及邻村的一些比较“闲”的乡亲羡慕坏了,实在太诱人。

    甚至有人过来问还要不要帮工,反正用一把烂力气,换几餐肉食,不然也没啥事做。

    这样一来,建房子的速度更快。

    幸好读者们寄过来不少票据,要不然方德华还得去找人兑换。

    --------------------------------

    经过大半个月的筹备,省广播电台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华夏》即将开播。

    作为台柱子的马依依再次充当大任,主持这档颇具创新的音频,同时她也是节目的主要配音人员。

    省广播电台的领导很喜欢这节目的文案,光欣赏文字就能让他们“口舌生津”!

    但因没有先例,他们也有点捉摸不定,它到底能不能受到听众的喜欢,但对这个大胆创新的节目给予希望。

    即便他们听了第一期的成品音频,效果很好,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4月15日,早上七点。

    老覃是一名绿城百货大楼的员工,住处离单位不远,每次上班都会提着一个收音机,一边走一边听。

    现在广播电台的节目越来越丰富,有新闻、小说评书、文艺、戏曲等等,他最喜欢听戏。

    每天这段上班路上的时间,要么听新闻,要么听评书。

    今天却意外听到主持人说:

    “各位观众朋友,这里是桂省广播电台,我是主持人依依。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个全新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华夏》。”

    “这里主要想给大家介绍祖国各地的美食,领略华夏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作为一个绿城人,记忆深处的味道是那一缕缕飘在粉店门口的炊烟。当酸笋和豆豉的味道飘到鼻尖,脚步就会不由自主的走进去,向老板要一碗老友粉……”

    “……”

    老覃这才听没多久,口水就已经咽了四五次。

    他摸摸肚子,肚子是圆的,刚才在家里就着榄角喝白粥。

    但此时脑子却告诉他:你饿了。

    马路对面不远处就是百货大楼,就在等过马路的这一瞬间,他突然闻到那么一丝酸笋和豆豉的味道。

    老覃转过头,另一边的街道转角处,味道从一家早餐店飘过来。

    老板正在翻炒一锅老友粉!

    这小店铺已坐满食客,有的正在吃热腾腾的老友粉。

    咕噜!

    老覃不争气的抬起手看时间,现在是7:25分,还有35分钟才上班。

    咕噜!

    收音机里继续传来声音:“老金端的这碗老友粉,色泽鲜亮,红润中带着微黄。汤汁清澈透明,上面漂浮着淡淡的油花。米粉白嫩细滑,配菜有肉丝、大肠、豆芽、豆豉等,颜色各异,令人食欲大增……”

    “老金不顾滚烫,先喝一口汤汁。酸辣咸香四种味道交织在一起,浓郁而独特,一口下去,全身上下遍体舒适,仿佛一股暖流从胃部扩散到全身……”

    还没听完,老覃果断转身向早餐店走去。

    这个不到十分钟左右的节目,却让今天整个桂省的老友粉店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