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翻云覆雨
繁体版

第16章 三大策略

    当儿臣告诉宋学士,老四已经被父皇您给贬到诏狱反省的时候,老先生先是一惊,还以为你直接发怒把老四给关到诏狱里去了,当即就坐起身子来,要儿臣回来央求父皇对老四网开一面。”说这话的时候,朱标的嘴角还挂着一丝笑意。

    “宋濂毕竟是熟读四书五经的大学士,老夫子虽然执拗了一些,但这份气度还是让人钦佩。”朱元璋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点评。

    “对于老四非议自己的话,宋学士是表示不和他计较,自己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儿臣临走之前宋学士也说了,老四曲解孔夫子圣言的那些话,除非老四到曲阜孔庙亲自忏悔,否则他绝不原谅。”朱标继续补充道。

    “哎,这倒是个麻烦事,后面你看看朝廷要有什么到山东办差的事儿,你就把老四塞进去。宋学士德高望重,若是他一直不原谅,老四今后在朝野之间恐怕得落个无礼的名头。”朱元璋无奈的叹息了一声。

    “依儿臣看倒也无妨,反正老四这个家伙素来也不注重自己的名声,让他在这上面吃上一亏,对他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朱标认真说道。

    “也罢,你的这几个弟弟,就都由你这个大哥给安排好,咱也不多过问,让这家伙吃点苦头也好,要不然他还真以为自己到哪都能招人待见。”

    朱元璋佯作生气的说道,紧接着父子二人目光碰撞在了一起短暂的停歇之后,双方纷纷忍不住大笑了出来。

    “也就是说,老四现在听不到我们说的话,如果他知道父皇您在背后这样评价他,恐怕他会立刻生气,可能就再也不回家了,直接住在诏狱里。”朱标说着,忍不住笑了起来。

    “现在看来,他在诏狱里待着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像他这个年纪的时候,还在淮西各地流浪要饭。让他多吃点苦头也没什么坏处。

    现在又有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家伙,能够让他长长见识,那就让他在里面多住上一些日子。”朱元璋谈到自己的老四,也放松了下来。

    但是很快,他的话锋一转,父子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温情瞬间消失了。

    “让他在诏狱里一直待着,也好让毛骧紧紧缰绳,我让他掌管诏狱,是给朝廷审问那些违法的乱臣,不是让他在那里作威作福。

    堂堂一个指挥使,竟然在自己当执的地方放了一坛酒,我看他对最近的行为有些太轻狂了。”朱元璋眉头一挑,对毛骧的不满已经表现在了明面上。

    “儿臣回头就去敲打他。”朱标立刻接令。

    “不必了,他这个指挥使的位置坐不了太久。等胡惟庸这个案子完了之后,就把他放到云南去,让沐英好好教训一下这家伙。”朱元璋三言两语之间,就把一个人的前途给锁死了。

    “不说他们了,现在我们对胡惟庸这个侄子感兴趣,你接着讲,把他后面还有什么狂悖的话都给我们说说。”朱元璋说完,整个人都放松的靠在了椅背上。处理了一整天的公务,他这个时候身体着实有些累了。

    听自己父皇这样说,朱标这里也不再纠结,紧接着他就把接下来胡轲所说的关于朝廷开海禁的隐忧,以及要让藩王代表朝廷率先开展海洋贸易的思路讲述了一番。

    并且着重介绍了胡轲后来提到的三大策略,说完之后又顺嘴把胡轲没有展开解释的那三点辅助政策也说了出来。

    “‘贤王先行’、‘勋贵集资’、‘共同开发’,能提出此三策的人,气度一定不凡。”朱元璋听完之后,突然给出了这样一番结论。

    “父皇的意思是这三策不是胡轲本人提出来的?”朱标立即品到了朱元璋话里的意思。

    “他一个长在乡野的小子,纵使经过胡惟庸花重金请名师教导,能够看破藩王制度的优弊之处,便已经是极为难得。后来能够提出把爵位变成职位这条法子,这已经达到了一个远离朝政普通人的极限。

    现如今,他陡然又敢对海禁这件事情大放厥词,这背后要是说没有胡惟庸专门安排人特别教导,我是决然不信的。”提到胡惟庸,朱元璋的表情瞬间就冷了下来。

    “可是儿臣当时在倾听的时候,此子头头是道的模样,却也不完全像是转述别人的想法,能够展现出来的样子。”朱标皱着眉头说道。

    “你不能光从他说话的表面去分析,你得从这三策背后所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去想。”提到这里,朱元璋的霸气再次迸发了出来。

    “这三策若是从一个臣子的角度去思考的话,显得非常合理。不但能将我们之前对开海禁的各项担忧全部都抹除,更能让朝廷在之后海上贸易中掌握主导权。

    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他的这三策于国于民而言,都是有大功劳的。”朱元璋先是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可是,你再看看这里面涉及到的利益关系,若是他的这条政策一旦在我大明完全铺开,其最终受利的将会是何人。”赞赏的话说完,朱元璋转头就抛给了自己儿子这样一个问题。

    “海贸一旦由朝廷主导进行,那么获利最大的无疑是朝廷本身,接下来那就是亲自下场的藩王和在一旁协助的藩王武将勋贵们。”朱标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正是如此,所以我才说如此一个牵扯到各方利益的方案,绝然不会是他一个没见过真正世面的毛头小子能够提出来。这背后一定有有心之人的刻意教唆。

    要知道我们大明现在气势最盛的武将勋贵,正是胡惟庸和他老师李善长。”朱元璋的语气陡然间就严肃起来。

    “父皇果真圣明过人,若非父皇予以解释,儿臣这一次恐怕真的被胡惟庸的逆党给蒙骗在了其中。”

    对于朱标的话,朱元璋不置可否。

    “不过他说的话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若是掌权者能够轻而易举的拿捏住他们,那这里边所隐藏的弊处反而会成为好处。

    这番言论虽然蕴含了胡惟庸的小心思在里边,但若是使用妥当,必将于我大明朝廷大有裨益。”

    随着思考的深入,朱元璋这个时候也坐不住,站起身来在自己的书房里来回踱了两步,紧接着只见他走到了一批还没有来得及批示完的奏本跟前。

    在里边略微一翻找,便熟稔的找到了一个深蓝色封皮的奏本。

    “明早不上朝,你去把韩国公和魏国公请到宋学士府里去。记住,韩国公那边你亲自去。期间不要提任何跟胡惟庸有关系的话。”朱元璋着重交代了一番。

    “这点儿臣省得。韩国公劳苦功高,儿臣自然不会怠慢。想必以韩国公的智慧,他也不会与儿臣提及任何跟胡惟庸有关系的事情。”朱标答道。

    等朱标走后,一个人待在空旷乾清宫里的朱元璋,在脑海里不停的将胡轲提到的那些策略来回思考。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从零开始,最终登上皇位的**。朱元璋这一路的奋斗,除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还有一种他自己也无法言明的直觉,始终伴随着他。

    依靠这种直觉,他多次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而今天,当他听到儿子转述的策略时,他脑中久违的直觉再次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