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代的奋斗史
繁体版

第一百二十一章 计算机房

    探索协会为组织去刘庄的社会调查,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

    近几天,张玉春会长多次召集各分会的负责人开会,研究具体事项。煞费苦心,拟定调查提纲,请专业老师讲解调查注意事项,筹措经费,等等,忙得不亦乐乎。

    为了让刘庄也做好准备,张会长上周日专门乘长途汽车北上,亲自到村委会对接,提前将调查表和调查提纲交给了村主任。

    为让50多名会员开阔眼界,锻炼和培养同学们的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的能力,协会的几个领导也是用心良苦,为开展这次调查做了大量工作。

    临出发的前一天,张会长还在组织分会负责人开会。大家达成共识,人都没问题,用学校的大班车也没问题,主要担心的还是天气。

    这几天,天空总是阴沉沉的,朔风吹来,令人打颤。如果下雨,甚至下雪,如何面对?这不能不考虑呀!

    周日,李勃六点钟就起床,洗漱完毕,就挎上早就准备好的黄书包下楼。

    寝室楼值班室门口的小黑板上,新写了一则启示:凡是到刘庄调查的同学,请于六点半到夜餐部吃早餐。

    李勃感觉心头一热。天阴气寒,早上能吃上一顿热饭,出门真的很温暖,张会长真是会张罗。

    吃过早饭,带上中午的简餐,大家都坐在车里等。

    领队的学生科陈田苗科长却不见人影。大家心中焦急,张玉春更是车上车下来回跑了几趟,甚至跑到学校大门外去迎接。

    等了半个多小时,陈科长才姗姗来迟,还带来一名老妇和一个小女孩。原来,是她的老母亲和小女儿。

    李勃不太明白,一家三代人同时出行,又不是到景区旅游,受风寒之苦,实为罕见。也许是她们在城市生活腻烦了,要到农村体验一下生活吧。

    七点四十五分,汽车终于开出校门。

    天阴风凉,车窗全部关闭,车内人多拥挤,倒显得暖和一些。

    一路上,大家都挺自觉,座位少,轮换着站坐。

    陈科长没有象平时那样冷峻、苛刻,因而车厢内气氛比较舒缓温和。过黄河大桥收费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她也不管不问。同学们热情高涨,对这次赴农村调查充满期待。

    行至大半路程,车外下起雨来,车上的雨刷来回刷动,发出欻欻的声响。一些女同学开始后悔没带雨伞了。

    汽车在七里营站拐弯向左驶去,驶进了新乡小冀镇,又转了一个弯,继续前行。

    张玉春上个周日来过一次,感觉不对头,就让司机停车。他下车问路,才知道在七里营站转弯转错了方向,多走了十多里路。

    司机调准行车方向,继续前行。十点多时终于到达,车在村里的广场上停了下来。

    村委会委员老刘同志,一位四十大多的中年汉子,早就在大门口等候。

    张玉春和他见过一面,也算是熟人了。

    “老刘同志,你好,你好,这是我们的领队,学生科陈科长。”张玉春急忙介绍道。

    “陈田苗,请多关照!”陈科长主动和老刘握了一下手。

    “欢迎,欢迎!陈科长里面请。”老刘寒暄过后,领着大家进了村里的展览室。

    展览室里,按时间顺序,用文字、图片、实物对刘庄的历史、成就进行了集中展示。

    刘庄的巨大变化、战略措施和宏伟目标,引发同学们阵阵赞叹之声。

    参观完毕,老刘把同学们领进村大礼堂,等陈科长和同学们坐下来,开始讲解刘庄的历史沿革。

    “刘庄地处豫北平原黄河故道,是全国农业战线一面红旗。全村现有228户,1270人,667名整半劳力,1904亩耕地。政社分家以后,城里了村民委员会和农工商联合社。联合社下分设农业、园林、畜牧业、工副业、商业、农机、建筑等7个专业社,下属36个生产经营承包单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刘庄的旧社会,是贫穷和苦难。就拿1942年为例,全村110户,卖儿卖女的27户、37人,逃荒要饭96户、500人,饿死72人,扛长工62户、84人,绝户5户。

    刘庄的新社会,一片欣欣向荣。我村翻身得解放以后,在全国劳动模范史来贺同志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1985年,刘庄公共积累达1495万元,集体总收入63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26.6%,人均收入4923元,劳动日值7.9元,人均集体分配1300元,户均存款12280元,新村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成为卓立超群的‘中原首富’。”

    老刘讲解了近一个小时,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统计数字尤感亲切。他们被刘庄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为刘庄创造的业绩而叹服。

    老刘介绍完基本情况之后,又领着大家一起参观了造纸厂、刘庄学校、畜牧场,还专门参观了两户农民的家庭生活用品摆设情况。

    十二点半,按计划分组入户调查。李勃和自己班的4名同学敲开了靠路边的一户农户的院门。

    小院的户主叫张贵祥,一位50多岁的农民。夫妇二人热情地把5名同学让进客厅,等李勃他们在沙发上坐下,又忙着倒茶。

    “我是村农工商联合社搞商业经营的,是一名有20年党龄的老党员。欢迎同学们来我家进行社会调查,我愿意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项问题。”张贵祥热情,坦诚,一下就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

    “请问,你们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情况如何?”李勃首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我们刘庄,目前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收音机、缝纫机家家都有,基本饱和,大家最想要的是摩托车。”张贵祥兴奋又自豪地说。

    “你认为刘庄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李艳军问了第二个问题。

    “党员、干部的行动是最好的命令。刘庄的变化就在于有一个较为稳定、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同志,发挥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张贵祥言语之中,表达了对老书记的尊敬。

    “刘庄为什么能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王翠灵问出第三个问题。

    “刘庄走的是一条依靠集体、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之所以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今日农村,仍然坚持走集体化的道路,就是我村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全村86名党员,在支部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每个党员既是积极的实干家,又是群众的榜样和楷模。刘庄的群众说的好:‘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干部看的是党员,党员看的是支部。’刘庄的干部党员深信这一条,事事以身作则,一切从自身做起,影响教育了广大群众,使群众树立了一心为集体,一心为大家着想的新思想。刘庄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基础稳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强,因而刘庄党支部高瞻远瞩,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兼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创造出一种综合经营、专业生产的联产承包制,在经济上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刘庄模式’。”张贵祥越说越激动,象一个大人物发表演讲。

    按照规定的时间,中午一点半,同学们在村委会门口集合,准时收队返程。

    在告别刘庄的时刻,李勃透过车窗,回望刘庄新村,陷入沉思。

    刘庄的成就和贡献不是突发的,他们有自己的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但是基础也是人垫起来的啊!

    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同志,18岁当支书,领导群众在一片荒滩上打下基础,建起了刘庄的高楼。他和党员干部群众一起不断巩固、改造这座高楼,使之日渐生辉。

    有的村干部说赶不上刘庄,没有基础,那为什么不从脚下做起,首先打下坚实基础呢?

    刘庄人的物质和精神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然而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们,是否都注意到了呢?未必!有的地方,干部常以外出考察学习为名,行游乐玩赏之实。他们到刘庄之后,也许会对刘庄人的生活、精神风貌赞叹一番,但是他们是否会反思,为什么刘庄能搞得那么好,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呢?凡是不真心为群众着想的农村干部,是不会想到这些的。

    刘庄的成功,在于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一直在奋斗!